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4年高中历史试卷17 第一篇:2014年高中历史试卷17考点17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2014·山东文综·T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解题指南】本题依托春秋时期的教育考查“百家争鸣”的背景。解答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甄别史实表述与选项的准确对应。【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兴办私学的影响,涉及的是教育,联系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的状况,与题干表述直接对应的是A。教育的普及没有触及宗法制与分封制,因此B、C与题干无关。当时与诸侯争霸需要最直接的应该是军事,D排除。2.(2014·海南单科·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解答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强调君主的权威与作用。【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3.(2014·海南单科·T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D.实行严刑峻法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解析】选B。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错误。4.(2014·江苏单科·T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题指南】本题主要考查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引文的理解。【解析】选B。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因此A错误。C、D与题意无关。5.(2014·课标全国文综Ⅱ卷·T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变迁与发展,涉及传统文化观念。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私拿亲子财物无罪”。法律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与伦理道德不同,它讲理不讲情,一旦讲情,就说明法律受到了伦理观念的影响。【解析】选D。儒家伦理强调“尊尊、亲亲”,这些观念或原则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秦律规定“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说明渗透着儒家伦理的“亲亲”观念。而晋律又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说明“亲亲”观念得到强化,故选D。私拿养子和亲子的财物属于其权利受到侵犯的问题,而不是权利相同,故A不正确。“血缘亲情逐渐淡化”和“宗族利益受到保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C不正确。6.(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解答关键:认识古代中国儒学的地位。【解析】选C。通过材料可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学相对稳定,故C正确。宗教的兴亡不是由皇帝的好恶决定的,故A不正确。题干材料仅涉及“儒道释”三教比较,未能反映出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故B不正确。佛教的社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不正确。7.(2014·课标全国文综Ⅰ卷·T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主张。解答关键:正确理解思想家的人性论。【解析】选D。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佛教主张非善非恶,故A、B、C不是宋明理学家思想主张的新认识。本善习远就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习性却相差很远。语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增梅****主啊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