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4新课标试卷评析 第一篇:2014新课标试卷评析思维品质、能力素养的对决——2014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启示商洛中学李重阳陕西省高考文综科目使用的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Ⅰ卷,使用Ⅰ卷的还有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江西、山西六省。国家考试中心的高考命题者往往是由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学科专家组成,“不论是学术水平还是命题经验,都代表了国家最高水平”。(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研究高考试题以指导中学教学和高考备考复课,是中学教师的常态工作。那么,陕西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有哪些特点?我们怎么认识这些特点?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和复习中又要注意些什么呢?一、试题分析1、试卷结构基本稳定从题型结构看,文综历史卷依旧由必做题和选做题构成。必做题包括12道单选题和2道综合题,选择题每题4分,共计48分;综合题,一道25分,另一道12分,12分的题目为开放性题目,答案具有开放性,不唯一。选做题15分,通常考生四选一。从选择题上看,往年至少会有一道图表题,偶尔也会出现排列组合题,2014年12道单选题是清一色的文字型最佳选择题。这并不意味着明年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由于高考命题的保密性和时间的制约,使得高考命题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我们不清楚明年会不会出现图表题和排列组合题,但文字型最佳选择题绝对是选择题的主体。从主观性试题看,2014年两道必做题延续了1道必做题以古今中外大跨度综合为主,或者纵向联系,或者横向比较,另1道为开放性试题的命制特点。今年40题以17世纪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果为切入点,通过对比17世纪中西(英)科技成果的特点、不同命运,继而探究造成诸多不同的社会原因,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外历史横向比较的试题;今年的开放性试题41题,依然没有采纳2011、2012年的论文式命题形式,有学者认为此种题型“着重于评析,„„侧重史学理论和方法,答案较空泛,拉不开距离”。(韩建峰、袁兆桐《高考历史新课标全国卷与分省卷》)而是延续了2013年41题着重于说明和阐释,有较强史实性,同时也有助于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命题特点,但所用材料则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实际。鉴于考纲“依据课标内容,确立历史学科考查内容”的命题规定和历史试题难度居高不下,未来两道必做综合题或许会继续依托教材、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选用材料。选做题通常选取与教材关联程度并不大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计新问题,2014年选做题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2、试题涉猎的知识点基本稳定新高考强调“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考查,基本淡化了知识考查,不再强调知识覆盖率。“纳入新高考范围的知识点有600多个,而五年(2007—2011年)来的全国卷涉及的考点仅占其中的30%,且一些考点是反复考。”(《命题传承与数据分析》)全国Ⅰ卷突出主干知识考查,多围绕重点主干知识命题。2014年但就知识考点来讲,没有偏、难、怪、冷,基本上都是学生熟知的知识点。据统计,连续五年高考,必有一道涉及古希腊或古罗马相关知识的选择题,连续三年都考查了宋明理学。3、2014年高考试题的三个“继续”继续秉承“能力素养立意”的宗旨。纵观近年高考试题,无论试题载体形式、设问的角度、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变化,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宗旨岿然不动。而学科能力除了文综考试大纲强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四大能力要求外,历史学科还会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诸如尊重客观史实的意识,“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方法和能力及对新史观的了解程度。《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清一色的文字型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以主干基础知识为素材,继续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材料的理解、辨析和认知能力,概括归纳、比较分析、史实论证、理性批判的能力。继续沿用新材料、新情境的命题形式。新高考以来,高考试题的取材,已基本摆脱了对教材的依赖,从更大范围内,选取思维含量高,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材料,设置新的命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同时,为拓展命题资源,全国卷《考试大纲》还特别提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的要求,这就意味着高考会选用与初中教材相关联的新材料,诸如今年的宋应星,“约法三章”。今年没有出现2013年41题那种材料完全脱离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试题,所使用的材料基本依托教材、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必考题皆采纳与教材有千丝万缕关联的新材料。继续关注社会热点、坚持学以致用、鉴古知今的价值追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教育的落脚点不仅仅关注昨

mm****酱吖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