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51)(5篇) 第一篇: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知识点(151)细目六肛裂考点一肛裂的定义与病因病机1.肛裂的定义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肛裂。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肛裂的部位一般在肛门前后正中位,尤以后位多见,位于前正中线的肛裂多见于女性。临床上以肛门周期性疼痛、出血、便秘为主要特点。中医将本病称为“钩肠痔”、“裂痔”等。2.肛裂的病因病机《医宗金鉴》说:“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故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排便努责,而使肛门皮肤裂伤,然后染毒而逐渐形成慢性溃疡。现代医学认为,肛裂的形成与解剖因素、局部损伤、慢性感染、内括约肌痉挛等因素有关。考点二肛裂的主要症状与分类1.主要症状(1)疼痛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常因排便时,肛管扩张刺激溃疡面,引发撕裂样疼痛,或灼痛,或刀割样疼痛。(2)出血大便时出血,量不多,鲜红色,有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有时滴血。(3)便秘病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又因恐惧大便时疼痛,不愿定时排便,故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2.肛裂的分类(1)早期肛裂发病时间较短,仅在肛管皮肤见一个小的溃疡,创面浅而色鲜红,边缘整齐而有弹性。(2)陈旧性肛裂裂口边缘变硬变厚,裂口周围组织发炎、充血、水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赘皮性外痔。在裂口上端齿线附近并发肛窦炎、肛乳头炎,形成单口内瘘及肛乳头肥大。溃疡基底因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栉膜增厚变硬形成栉膜带,妨碍括约肌松弛,致使裂口边缘不整齐,缺乏弹性,形成较深大溃疡而不易愈合。裂口、栉膜带、赘皮性外痔、单口内瘘、肛窦炎、肛乳头炎和肛乳头肥大的六种病理改变,成为陈旧性肛裂的特征。考点三肛裂的辨证论治内治(1)血热肠燥证证候:大便两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门疼痛、滴血或手纸染血,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舌偏红,脉弦数。治法:清热润肠通便。方药: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2)阴虚津亏证证候: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润肠。方药:润肠汤。(3)气滞血瘀证证候:肛门刺痛明显,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紫黯,脉弦或涩。治法:理气活血,润肠通便。方药:六磨汤加红花、桃仁、赤芍等。考点四肛裂手术治疗的不同方法及其适应证1.扩肛法适应证:适用于早期肛裂,无结缔组织外痔、肛乳头肥大等合并症者。2.切开疗法适应证: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结缔组织外痔、乳头肥大等。3.肛裂侧切术适应证:适用于不伴有结缔组织外痔、皮下瘘等的陈旧性肛裂。4.纵切横缝法适应证:适用于陈旧性肛裂伴有肛管狭窄者。细目七脱肛考点一脱肛的定义及病因病机1.脱肛的定义脱肛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以直肠黏膜及直肠反复脱出肛门外伴肛门松弛。相当于西医的直肠脱垂。2.脱肛的病因病机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性便秘、长期咳嗽均易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考点二脱肛的症状与分类1.症状脱肛又称为直肠脱垂。多见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者及身高瘦弱者。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2.分类直肠脱垂可分为三度:(1)一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纳。(2)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O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3)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考点三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应与Ⅰ度直肠脱垂鉴别。内痔脱出时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黏膜皱襞,黯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考点四脱肛的内治法1.脾虚气陷证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则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升提,收敛固涩。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脱垂较重,不能自行还纳者,宜重用升麻、柴胡、党参、黄芪;腰酸耳鸣者,加山萸肉、覆盆子、诃子。2.湿热下注证肛内肿物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甚则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出血多者,加地榆、槐花、侧柏炭。考点五脱肛的其他疗法1.熏洗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矾、五倍子,煎水熏洗,每天2次。2.外敷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3.注射法将药液注入直肠黏膜下层或直肠周围,使分离的直肠黏膜与肌层黏连固定,或使直肠与周围组织黏连固定。(1)黏膜下注射法此法分为黏膜下层点状注

是你****枝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