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剪梅》教学设计 第一篇:《一剪梅》教学设计《一剪梅》教学设计一、导入1.课间播放音乐《月满西楼》。2.各位同学,在你生活中,有没有一个人特别让你牵挂?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的确,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个他。当这个他暂时离开我们,有情人就要受相思之苦了。有首歌唱得好: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如影随形,无声又无息,出没在心底。我们怎么向人诉说内心的相思呢?古人很聪明地把相思之情化成花、水、春草、梅花等等。“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这些寄托了情思的景物被我们成为意象。3.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情意深重的思夫之作,李清照《一剪梅》,看看她是怎样运用意象使相思之情具体化,从而与众不同的。二、意象品析1.请齐读全词,找出这首词用了哪些典型意象。(板书:红藕、玉簟、兰舟、锦书、雁字、月、西楼、花、水)2.请同学轻声自读,挑选你最有感觉的一两个意象,品析下它们怎样呈现相思之情?(1)香残点明什么季节?秋是什么意思?跟凉比较在意蕴上有什么不同?(朱淑真《秋夜》“铺床凉满梧桐月”)(2)柳永《雨霖铃》“留恋处,兰舟催发”,兰舟本身就寄托着相思、伤感。李清照登上兰舟去干什么?请你用语言描绘下这个场景。(3)“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中哪个字要重读?各别学生读,再全班读。(4)何以会需要锦书?(5)雁字回,人未归(板书)。能连着品析下月的意象吗?学生回顾曾学过的出现月意象的诗句。(6)满字用在此处有什么情感以为?能替换成照吗?满与前文的哪个字形成对比?“满”字重读。生试读。(7)月满,人不圆满(板书)。月满雁归,人却不归,词人心中充满浓浓的孤独与寂寞,景与情的这种关系,在诗歌中我们成为什么手法?(板书:乐景衬哀情)(8)西楼也是典型的相思意象。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9)“花自飘零水自流”对应前文什么信息?(10)“花”“水”各自象喻什么?相关诗句引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一朝春尽花落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抽刀断水水更流”。(11)两个“自”有什么情感意味?(12)“花自飘零水自流”收束上文,引出下文,需要慢读,重音落在两个“自”上。生试读。三、下阕情感体验1.两个“自”很自然地带动了下片的抒情。下片的情感有没有深化?请齐读下片。2.“两处”指什么?对比民歌《行行重行行》和杜甫《月夜》(幻灯显示),站在说话人角度,从情感流向看,李清照的“两处”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正因为互相的理解,离别才显得更加难耐。“两处”重读。3.“此情无计可消除”这句重音落在哪些字上?无计。4.用原句回答,“无计”在词中呈现为怎样的心理状态?5.“下”和“上”是什么词性?解释一下。愁情堆积,剪不断理还乱。6.“却”在情感上是怎样与“无计”相联系的?不管你愿意与否,此情就是萦绕你,挥之不去。“无计”、“却”重读。7.眉间心头,无计相回避,全词字字溢满李清照的情思。请再次饱含深情地齐诵全词,注意声调起伏轻重。四、单元知识延伸1.或许是过于完美的前半生透支了李清照下半生的幸福,人到中年的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丧夫、入狱等种种不堪折磨,这首《武陵春》是她后期的作品,也是写愁,请对比这首词中的愁相较于前期作品《一剪梅》,愁的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齐读《武陵春》。(板书:闲愁)2.《一剪梅》中哪些意象是后期的作品中不大可能出现的?红藕、玉簟、兰舟《一剪梅》更适合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去读,其中的青春的无奈更接近我们的情感。3.正是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意境,从而传递出作者的爱恨怨嗔。我们这个单元的标题是知人论世(板书:知人论世)。其实,任何一部抒情的作品,真正触动灵魂,撼动人心的不仅仅是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是那份真情,是力透纸背的脉动,是站在文字背后的那个人。请同学们带着青春的感动再用心把《一剪梅》读一读,感受李清照的那颗心。第二篇:《一剪梅》教学设计《一剪梅》(李清照)教学设计一、执教者、专业、课时1、执教者:赵县职教中心:2、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3、时间:一课时二、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学常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三、教材分析《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新典雅,温婉细腻。鉴赏时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李清照的诗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四、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做出过多的讲解说明,

书生****m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