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 第一篇:《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咬文嚼字》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分析评价课文.2、借鉴吸收其中精华.一、预习检测:1、作者及作品:作者朱光潜,著名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锱铢(zīzhū)镞(zú)岑(cén)牍(dú).....下乘(chéng)蕴藉(yùnjiè)付梓(zǐ)....3、解释下列词语:咬文嚼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锱铢必较粗枝大叶深恶痛绝索然无味不即不离推敲蕴藉4、“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课文中应当怎样理解?明确:“咬文嚼字”这个成语通常意义上都是贬义的,可以解释为形容不领会精神实质,只纠缠字句,或形容卖弄才学者。“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朱光潜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将其贬词褒用了。5、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明确: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和情感的调整。第二部分(第6-7段),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强调“咬文嚼字”务必要做到“唯陈言之务去”。第三部分(第8段)点名写作本文的目的,文学创作“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三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阐述“咬文嚼字”是什么,第二部分阐述“咬文嚼字”的原则,第三部分道出写作时“咬文嚼字”的目的,尽管本文属于文艺随笔,但文章的三个部分之间却依然有着严密的逻辑顺序。二、合作探究:1、课文1-5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明确:三个例子都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第一个例子是说明句式不同,感情也不同;第二个例子说明文字繁简不同,意味也不同;第三个例子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也不同。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进行了剖析。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来说明什么?明确:为了说明善用联想意义,会使文章增色。3、课文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想说明什么?明确:为了说明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明确:(1)咬文嚼字就是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因为文字和文章的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们要咬文嚼字。(3)咬文嚼字要有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三、课堂达标:1.选出画线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D)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2、选出画线词用得恰当的一句(A)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儿童的深情厚谊。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3、《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A)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4、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句,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1)他正在撰写一本研究鲁迅的书。(2)要想了解30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斗争史实,就必须研究鲁迅的书。(3)咬死了猎人的狗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最后死在村民的棍棒之下。(4)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咬死了猎人的狗。5、阅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回答下列问题:(1)、选出下列“烟”字意义不同的一项(B)A、杨柳万条烟B、遍地英雄下夕烟C、蓝田日暖玉生烟D、烟光凝而暮山紫(2)、合情合理地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下列问题: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静,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3)、这段短文

东耀****哥哥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