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京城市》读书笔记 第一篇:《南京城市》读书笔记《南京城事》读书笔记《南京城事》是当代年轻作家宋羽写的一本以人文的视角与南京对话的游记类书籍。说起这本书的来历,也算是一种缘分吧。由于我是文科生的缘故,特别喜爱与历史有关的书籍,南京虽然也去过几次,但始终没能够深入的了解南京的人文历史,在即将离开南京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这本书,便买了下来。《南京城事》以独特的视角,一层层剥蚀历史的迷踪,透过触手可及的山水景致和人文遗迹,探求城市内在的精神与气质,同时收录了许多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向读者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六朝古都。《南京城事》分为“古韵”、“遗风”和“民趣”三个板块,同时运用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两种手段,分别从纵向历史和南京城的空间结构系统的介绍了古城南京的风土人情。本书开篇描写了南京城的由来——公元前306年,楚国灭了越国,楚怀王在清凉山设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由此开始。又因其筑城于石头山上,因此又称南京城为石头城。看到此处,我突然想到了《红楼梦》在开篇不多时就写到了这个地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顿时恍然大悟,在石头城边讲《石头记》,曹雪芹果然别有一番情趣。后来,到秦朝时,秦始皇东巡,看见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是王气,于是下令凿开方山,切断长垄为河,以此破坏这一带的王气,还把金陵改名为秣陵。229年孙权在此建都,改秣陵为建业。直到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南京一名至此才正式出现。此外,书中还提及了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途径秣陵县,特地登上石头城观察山川地形,不禁发出“钟山龙盘,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感叹,遂南京有了“龙盘虎踞”的盛名以及梁武帝萧衍对不同思想文化海纳百川的心胸使南京有了宽容大度的文化情怀的历史典故。这些都印证着襟江带河,钟灵毓秀,携着紫气东来的传说——南京,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会受到千古帝王的瞩目。《南京城事》不止一次的提及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地位,但是定都南京的朝代,气数总是太短,吴、晋、宋、齐、梁、陈,区区三百年尔尔。可是,气数短暂又如何?中华大地上,能有几座城市如此受到帝王的钟爱呢?朝朝暮暮,岁岁年年,不断有胜利者以天子的姿态临幸于此。每一次天子垂青之后,荣光散尽,留下的总有不为人知的伤痕,并为后人所遐想。在文化底蕴方面,《南京城事》也详细的介绍着千百年来发生在南京的事情。“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条让刘禹锡咏叹的金陵古街巷,如今却是秦淮河畔的繁华之地。曾经显赫一时的东晋王谢府邸,历尽历史变迁之后,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抹斜阳撒在青灰色的瓦檐上,抖落满地的璀璨,一如幽然脱俗的魏晋时花木。南京有着或多或少吸引着你,只需一见,便足以倾心的莫愁湖,也有着拥有“秦淮八艳”、风流人士多会于此的秦淮河,当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便是这八艳之一。此外,夫子庙、采石矶、栖霞山、鸡鸣寺,南京的古韵遗风太多太多,令人为之心醉。另外,提及南京,不得不说说她的近代史。南京既是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历史的滥觞,又见证着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结束,同时南京还播撒了近代中国第一颗民主共和的种子,历史从此走向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天地,萌发着新的传奇。1842年,一纸《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华民族近代屈辱的历史,中国开始被列强所蚕食,逐步走向深渊。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中国的历史出现了新的转机。33年后,当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上将递交投降书时,南京又一次汇集了全国人民的目光,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自强不屈,也见证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提及抗日战争,并且是在南京城内发生的侵华事件,不得不说的便是南京大屠杀,当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到“遇难者300000”醒目而沉重的几个大字时,全身都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历史已经过去,如今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的对待这一段历史。对于日本国民来说,他们应做的是正视与反思这段历史,一味的否认与逃避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更不能化解两国的矛盾,对于深受其害的中国人来说,历史不容忘记,虽然战后中国对日本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但这种宽容不是纵容,是有原则和底线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步入新时期的中国更应时刻牢牢记住这段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记住仇恨,而是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将这段不光彩的屈辱历史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的精神力量,做一个强而不欺,威而不霸的国家。朱自清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也可以悠然遐想。我觉得我似乎也领略到了这一点。人们常说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去过帝都与魔都的我,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南京所特有的文化品质,他的那种包容与闲适,非常美妙。《南京城事》虽

海昌****姐淑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