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2014-2015学年第1学期)一、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是非判断、自我约束和引导示范能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最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承担光荣的历史使命、进而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开拓者而准备。能力目标:(1)能用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应对大学生活的各种问题。(2)能用正确的是非观判断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具备一定的引导和示范能力。(3)能通过项目训练,培养个人综合性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4)能自觉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完善个性。知识目标:(1)明确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的特点与方法。(2)明确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掌握加强道德规范的基本途径与方法。(3)理解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内涵及评价标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4)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法律术语。(5)明确法律的本质以及学习法律的意义。(6)熟悉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本内容。2.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三、教学材料1、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参考资料:《思想道德修养》浙江省高等学校“两课”统编教材奚建华主编《法律基础》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统编教材孙笑侠主编《法律基础教学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06年第一辑)《高校内外》(生活与法丛书)崔卓兰《周国平作品集》南海出版公司四、教学组织形式大班教学、理论讲授、项目训练。五、考核方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各占50%。平时考核包括考勤、课堂纪律、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期末以项目训练的实施过程评价与最终成果评价为考核点。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一、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课程。其基本内容和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二、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素质目标: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能力目标:(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知识目标:(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2.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教学模块理论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实践教学设计与课时分配实践主题一: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4认清历史机遇,实现角色转

Ke****6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