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聊斋志异》之“细侯”形象分析 第一篇:《聊斋志异》之“细侯”形象分析《聊斋志异》之“细侯”形象分析【内容提要】《聊斋志异·细侯》之“细侯”,忍心杀害亲生孩子,直接目的一是报复富商,二是重归满生,其形象的深刻内涵在于:即便是一个宗法时代的普通女子,也要在俗世道德的笼罩下尽量争取个人的生存空间。【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细侯形象因为描述了一个杀子的女人,《细侯》篇在整部《聊斋志异》中显得非常特别。故事虽然短小,却富有深层的意蕴。《细侯》前半段讲述一个“设帐”的余杭满生爱上青楼女子细侯,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回应,为了替细侯赎身,他去求助于“令湖南”的朋友,不料事情发展却出乎意料。后半段情节曲折,直录如下:生即弃馆南游,至则令已免官,以罢误居民舍,宦囊空虚,不能为礼。生落魄难返,就邑中授徒焉。三年,莫能归。偶笞弟子,弟子自溺死,东翁痛子而讼其师,因被逮囹圄。幸有他门人,怜师无过,时致馈遗,以是得无苦。细侯自别生,杜门不交一客。母诘之故不可夺,亦姑听之。有富贾某,慕细侯名托媒于媪,务在必得,不靳值。细侯不可,贾以负贩诣湖南,敬侦生耗。时狱已将解,贾以金赂当事吏,使久锢之。归告媪云:“生已庾死。”细侯疑其信不确,媪曰:“无论满生已死,纵或不死,与其从穷措大,以椎布终也,何如衣锦而厌粱肉乎?”细侯曰:“满生虽贫,其骨清也。守龌龊商,诚非所愿。且道路之言,何足凭信!”贾又转嘱他商,假做满生绝命书寄细侯,以绝其望。细侯得书,惟朝夕哀哭。媪曰:“我自幼于汝,抚育良劬。汝成人二三年,所得报者,日亦无多。既不愿隶籍,即又不嫁,何以谋生活?”细侯不得已,遂嫁贾。贾衣食簪珥,供给丰侈。年余,生一子。无何,生得门人力,昭雪而出,始知贡之铜己也;然念素无隙,反复不得其由。门人义助资斧以归。既闻细侯已嫁,心甚激楚,因以所苦,托市媪卖浆者达细侯。细侯大悲,方悟前此多端,悉贾之诡谋。乘贾他出,杀抱中儿,携所有亡归满;凡贾家服饰,一无所取。贾归,怒质于官。官原其情,臵不问。1从“生”的身份和团圆式的结局看来,这类似于普通的才子佳人小说。故事中有三点可悲:一是红颜命蹇、二是书生不得志、三是幼子惨死。但稍加玩味,三点悲处未免太浅露,结局也太一般化。既然是以人名为篇名,那么“细侯”形象的背后是否反映着一些更深层的问题呢?在《细侯》篇尾,蒲松龄老先生以“异史氏”的口吻说细侯之离富商归满生如“寿亭侯之归汉”,赞叹她有关羽之勇、之义,又说她是“天下之忍人也”。不过从整部《聊斋志异》来看,蒲松龄老先生不一定就是在刻意塑造一个充满斗争精神的女英雄形象。其实细侯与关羽两人出走的情形大相径庭。首先,关羽归汉时对曹操感恩,而细侯对富商是怨恨;其次,关羽并不想伤害谁,只想奔兄长刘备,而细侯是想痛快地报仇、给对方以严厉的惩罚。因而,细侯的动机与目的不能与关云长相提并论。其实细侯很多行为都并不合一般的道理,尤其是把杀害二人的亲生孩子当作对富商的报复手段更是如此:既然孩子是双方的,杀死孩子岂非两伤!也许在宗法社会里由于父子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杀子报复有特殊的意义,但是那时“夫死从子”的教条也同样把女子的命运同她是否有儿子连在一起,杀死亲生尤其是儿子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等于失去将来的依靠,而且从故事结局看,显然细侯并不想像古希腊神话中那个同样杀死亲生孩子的美狄亚那样痛恨地毁灭一切,毁灭自己。其实从情节发展来看,“杀子”和“出走”分别指向两个特定的目的,一是惩罚恶人富商,二是投奔情人满生。可以认为,当初她以为满生死去而委身富商时,已经放弃希望而苟活,可一旦满生重新出现,知情后的愤怒驱使她一定要对欺骗和陷害者做出严厉的惩罚,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可“母子情深”,对富商丈夫罪恶行为的痛恨怎么就能掩杀母子深情呢?这里又有了不正常的反应。而这种不正常的反应,产自于当时不正常的从男性角度提出用以约束女性的道德。细侯杀子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彻底抹去以往的不快,她要把自己还原成当初见满生时的模样,这样就避免碰触许多的道德禁戒。简单地说,“杀子”可一举多得:一是掩盖过去的污渍,二是尽量以接近最初的自身状况投奔满生,三是免掉了满生对情人与第三者之子的厌恶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与之相关的不幸。由此思考,细侯杀子并非愤怒至极的愚蠢行为,而是经过精细打算的。她就像一个高超的舞者,在腾空跳跃和扭转身体的同时又能完美地保持身体的平衡。只有孩子,成了亲情被怨恨与爱情压倒后的牺牲品。因此,细侯不像是什么女英雄,也不是俯首屈从的弱女,她性格里的阴狠多于勇气,也许其中有能与武则天堪比之处。不过武则天利用规则,通过迫害他人甚至杀女来最终重建规则,破坏了道德,而细侯是止步于利用规则惩罚仇人,仍谨守道德,杀子也是维护固有道德的一个手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无出道德的范围。在《聊斋志异》

兴朝****4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