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乌鸦喝水人教(部编版) 第一篇: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乌鸦喝水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乌鸦喝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和偏旁“攵”,会写“只、多”两个字。2.了解自然段的概念,学会给自然段标序号。3.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教学重点:1.认识11个生字和偏旁“攵”2.朗读课文,了解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教学难点:1.认识反文旁2.会写“只、多”两个字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激趣,认识乌鸦1.出示乌鸦的图片,说出乌鸦的名字。2.学习“乌鸦”。师:看着图片,说说小乌鸦长得怎么样?师:乌鸦浑身都长满乌黑的羽毛。这“乌”字就是黑的意思,他比鸟少一点(板书“鸟”,对比),乌鸦是一种鸟,所以“鸦”字是鸟字旁。哪个小朋友知道鸦字是什么字+什么字呢?(贴板书:乌鸦)3.学生认读“乌鸦”。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乌鸦的寓言故事,题目是《乌鸦喝水》(贴板书,带读课题)。在这个故事里,乌鸦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2.出示课文第一句: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1)学生说乌鸦会去哪里找水喝?师:去了很多地方叫“到处”,处要翘舌,要把你们的小舌头卷起来。(2)师:找东西需要用?(全班答:手),所以,“找”是提手旁,给“找”组组词。3.出示词语:办法、旁边、许多、放进、升高。(师带读一遍)(1)读准字音:区分“办、旁、放”的韵母;“进”要读准前鼻音。(2)认准字形(加一加游戏):办、法、许、放、进、鸦、处把字拆开,让学生上台拼字重点辨析放的反文旁和处的折文(3)摘星星游戏(开火车读词语),引出“升高”的意思。三、整体把握,了解大意1.认识自然段,给自然段标序。(投影示范)2.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自己不会的字。(可能不会的字:瓶、颗、渐)3.全班读课文。课题是“乌鸦喝水”,找一找,文中哪些词语是带有“喝”的词语,边读边找,找到后记下来。()4.画一画词语(投影示范)5.学生说乌鸦找水喝——乌鸦喝不着水——乌鸦喝着水,老师贴板书。四、复习生字摘苹果游戏:把要求认的字去掉拼音,让学生认读五、写字指导只、多:认读字;看笔顺视频、书空3次;说说关键笔画、位置,学生描红、写。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2.指名朗读全文。3.思考: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二、精读感悟,随文识字1.过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他就喝到水了。那么,他为什么会用往瓶子里放小石子的办法来喝水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2.以读代讲,感悟交流。出示第1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1)因为瓶子的特殊性--瓶口又小,水又不多,使得乌鸦即使看到了水,也喝不到。他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着急)。指导朗读。(2)小乌鸦为什么这么着急呀?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指导读第1句话。(出示卡片:“到处”“找水”。)读词,注意“处”“找”都是翘舌音,用顺口溜识记“处”“找”。乌鸦会到哪去找水喝呢?试着用“他也许去____找,也许去____找。”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到处”。指导朗读。(3)乌鸦这么辛苦到处找水喝,当他看到一个有水的瓶子时,他的心情会怎么样?指导读第2句话。(4)师生配合读这一自然段。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找呀找呀,终于--(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三、情境再现,明白道理1.这只口渴的乌鸦喝到水了吗?他是看见了什么才想出办法来的?2.是什么样的石子?有多少?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3.乌鸦能喝到水,不仅因为他勤于动脑,还因为他--(善于观察)。乌鸦终于喝到了水,你们高兴吗?下面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体会一下乌鸦的心情变化。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4.指名读全文。这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你们想做一次乌鸦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好吗?学生做向饮料瓶子里放小石子,水渐渐升高的实验。通过“许多”“小石子”“一颗一颗”体会、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四、入情入境,合作表演1.同桌练习。同桌配合:一人读课文,一人扮演小乌鸦,可以加动作。教师相机指导。2.一组或多组上台表演。五、质疑问难,开拓思路假如周围没有小石子,你能帮助乌鸦想想别的办法吗?学生互相交流,指名说一说。六、指导书写1.出示“只”“出”“见”这三个字。2.尝试给生字组词。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时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只”的下半部分“八”要注意不要和上半部分的“口”挨上。“见”的第三笔撇和第四笔竖弯钩要挨在一起,不要写成“儿”。4.教师范写,学

盼易****君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