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质量分析报告 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质量分析报告2013—2014学年上学期一年级第八单元数学质量分析报告王文美这次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一(1)班平均分94.57,及格率100℅,优秀率82℅,低分率0℅:一(2)班平均分95.59,及格率100℅,优秀率89℅,低分率0:一(3)班平均分93.04,及格率100℅,优秀率79℅,低分率0℅:一(4)班平均分94.18,及格率100℅,优秀率82℅,低分率0卷面分析:试卷分三个大题,涵盖了第8单元所学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三个目标: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试卷的内容不仅考察学生对单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作以下分析:试卷情况具体分析:第一大题,我会算。考察的是学生的“凑十法”、口算、心算,是否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这里,有20%的同学出现错误,例如8+9=15、9-6=15、7+7=17等,甚至有同学漏写等,这些说明学生还不够熟练和比较粗心,没有做到细检查的习惯。第二题,我会想。第1小题错误率比较高38%,错误的原因是学生不了解题意,2+8=□+9、6+6=7+□。例如2+8=10+9=19,把题目变了。第4小题,美术小组有男生7人女生5人,坐哪一辆车比较合适,有11个同学选了20座的,没有考虑到哪个接近选哪个。第三大题,我会解决问题。这一道题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每一小题都是求一共有多少的问题,求一共用加法学生已经掌握了,还出现错误是由于学生粗心计算导致的,整体来看学生对这单元的解决问题掌握的很好。这次测试优秀率83%,合格率100%。由此看来,平时的练习中拓展还不够,有些学生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题型;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去听清老师读的题目要求,理解了要求之后,再去解答问题。总之,此次测试给我们很多启示,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必要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所以,今后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1、继续加强数学的“双基”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让他们获得属于自己“活”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程度。2、继续加强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4、从答题的错误中深层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联系生活做数学等能力方面的差距,做到面向全体,因才施教。5、教学中继续着力教给学生方法,熟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6、加强中、差生的辅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差异。第二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报告一、考试基本情况试卷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考核对象是一年级全年级学生,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统一笔试形式。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1、基础题上失分。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小学,缺少考试和测验的经验,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错,由于部分学生考试时不认真、不细心,计算时容易出错。另外,在数立体几何图形时,一部分学生认为有3个长方体,说明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的特征认识不够深刻,因此,要想在基础题不失分,学生平时就要多下功夫,只有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提高口算水平,要养成思维严谨,步骤完整的解题习惯;要形成不单求会,而且求对、求好的解题标准。只有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才能在坚实的基础上形成运算能力,解决计算不够准确的弊病。在第四大题比多少,在原有的基础上画不会,主要有两个原因,学生不知道是该花三角形还是和它一样的图,另外不知道答案要在直线上写,让学生遇到了障碍。2、拔高题上失分。尤其是第三大题的第4小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是加法还是减法。造成了很大得十分。拔高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部分失分比较多,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看图列式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掌握不够好。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不会用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解决问题。三、改进及建议1、必须夯实数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基础训练讲究一个“严”字,教师及学生的态度都要严肃,教师的教风要严谨,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当

玄静****写意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