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政治上册《2.2享受学习》教案新人教版(推荐五篇) 第一篇:七年级政治上册《2.2享受学习》教案新人教版福建省福鼎市七年级政治上册《2.2享受学习》教案新人教版1、课标要求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学习压力.。3、教学重点体验学习的乐趣,端正学习态度。4、教学难点学习是一种享受,激发求知欲望。5、教学方法交流、启发、讲授、参与6、教学方式多媒体7、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唱《读书郎》的儿歌,提出两个问题:读书郎的心情是怎样的?——乐观、不怕困难的心情。这说明了什么道理?——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并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来说明读书的必要性。【讲授新课】1、学生活动辩论:学习的苦与乐2、教师对正反方的辩论认真倾听,注意多鼓励和欣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及时予以有效引导。并归纳学习有苦也有乐3、老师讲述自己收集的故事: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他的名作《四时读书乐》中写道,春天“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锄”,夏季“读书这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秋季“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季“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字里行间流露出学习的无穷乐趣和他对读书的浓厚兴趣。(课件)4、学生回忆有关学习是辛苦的诗句(教师归纳)(课件)5、教师总结学习有苦也有乐(课件)6、课件播放1、播放“我国贫困地区儿童求学的艰苦环境”和“伊拉克战火中失学儿童”的画面;并思考讨论(课件)7、教师小结:享受学习权利是很幸福的,我们要珍惜并补充学习的重要意义。8、学生活动: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课件)9、教师:那么从小不接受教育究竟会给我们的人生留下哪些不可弥补的遗憾?请同学们观看一幅放牛娃的漫画。小结:这幅漫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愚昧无知的悲惨命运。10、展示《义务教育法》第4、11条规定。(课件)11、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学习不仅是权力也是义务,我们的学习权力来之不易,因此,为了超越自我,也为了感激家庭、学校和社会,我们加倍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有断享受成功的喜悦。12、用荀子的话来引出需要通过知识探索世界奥妙的道理(课件)13、学生讨论:是否有鬼魂、世界未解之谜等,教师适当补充展示并总结(课件)【巩固新课】概述本节主要内容(课件)【板书设计】享受学习一、学习中的苦与乐1、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苦乐交织的2、失去学习的权利和机会是令人遗憾的3、珍惜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二、了探索世界的奥妙1、在探索和发现中感受学习的快乐2、初中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3、在享受学习中实现新的自我超越【教学反思】(1)通过设计两条线索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产生一个强烈的印象:学习是快乐的,但需要付出努力。(2)整堂课的活动设置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同时每个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为学习知识服务,在重难点突破上取得成效,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3)在“辩论赛”与“探索与发现”环节中,让学生放松心情,大胆交流,体验学习的快乐;既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又能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4)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给教学提供了较大灵活空间,能根据教学条件大胆创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篇:七年级政治上册《享受学习》第一课时学案(精选)七年级政治上册《享受学习》第一课时学案一、链接新课标本教案依据“成长中的我”中“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正确看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增进与老师的感情”、“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正确对待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部分的要求编写。二、教学总体设想及依据:作为初中生,面对初中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逐渐学会自己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显行十分必要了。本课《享受学习》的教学主题是让学生认识学习、感受学习,从而领悟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能够喜欢学习。教学设计应通过体验的教学方式从学生已有的学习,尤其是进入中学这一阶段对学习的亲身感受出发,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乐趣,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享受学习的权利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其次,从探索世界奥妙的角度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会学习的快乐和初中三年的学习对人生发展的意义。三、本教案的特色和风格:、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科学地利用《课标》和教材,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解读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处处考虑课堂上可能生的新的教学资源。2、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设计中,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丰富多

一只****签网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