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模作文分析 第一篇:三模作文分析《品读经典》一、审题立意与选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沿用201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即“材料+命题”,从题目“品读经典”来看,题为“品读经典”。“经典”意为“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的著作”。也可以将其作为定语,后面再加中心语,例如“经典的音乐”、“经典的建筑”、“经典的文化”等。从作文题所引用的三段话以及题目中“品读”一词来看,把题目中的“经典”界定为“经典书籍”或“经典文学作品”最好。从提供的材料来看,似乎给了某种暗示:“品”的范围可以涉及文学的魅力、作家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等方面。此外,也不能忽视题目中的“品读”二字。“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品读是经典阅读者的行为,是他们和经典之间产生碰撞和交流的具体途径。考生在写作时,应该凸显注意在品读过程中,阅读者自身的收获,经典意义获得的阐发和“品读”这一行为在多个层面(从个人到社会)的益处。要言之,这个题目,应该写人和经典的遇合,写人在品读经典过程中的生发内容。单写经典的特征、经典在当下环境中的遭遇是不行的。应该围绕品读经典这一行为的内涵、意义、方法,抓住其一,写深写透。在作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脍炙人口的著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提及《家》、《老人与海》、《欧也妮葛朗台》等,凸显文科班的色彩;也有少部分学生会提及《平凡的世界》、《赵氏孤儿》、《红与黑》、《双城记》、《百年孤独》等,彰显个人文化积淀、文学修养。总体说来,学生对“经典”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二、这次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1.有经典而无“品读”:罗列好几部经典作品,每篇稍加简述和点评,最后总结说,要学会品读经典。此种类型的文章本身就无真正的“品读”过程,即对某种类型作品的特点总结概括或作意义解读提升,而只是泛泛堆砌对各篇作品的介绍。2.有品读而无经典:和前一种文章相反,这种类型的作文通篇都在说如何品读经典或品读经典的意义,但行文中无一具体的例证,文章呈现“空对空”的态势。误解“经典”,将“通俗、流行”和“经典”画上等号,如一部分学生品读韩寒的《三重门》、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等;还有某些学生将“感动中国人物”、“小悦悦事件”和“经典”混为一谈。3.议论文的议论和例证不对等:议论文的分论点和议论部分都和“品读经典”相关,但所举例子,全是时事热点,再用逻辑上很勉强的语句,将两者关联;有时候更把经典当成万能药,以至于出现了“周克华丧失了人性,如果他能品读一些经典,他也不会成为滔天罪人”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句子。4.题目中没有规限文体,而此文选择议论文相对来说更容易写(记叙文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件,不太容易清楚表达“品读经典的方法或意义”这种比较抽象的意义),不少同学选择了议论文。就议论文的写作而言,本次作文中的主要问题是层次不清,结构混乱。可能是因为“品读经典”这个题目本身的范围较广,学生不太容易找到合适的思考切入点,常常泛泛而论。5.宿构现象仍然存在:本次作文,好几位老师改到了把“扬州古巷”或“江南小镇”当作经典来写的文章,文笔优美,选材相对于题目的规限来说似是而非,前者可以肯定为宿构套作,因为在之前的统考作文中也出现过。6.胡编乱造,诸如刘翔、围棋大师某某正因为赛前品读了经典,所以比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等等此类表述三、写作建议:1.“经典”是一个大话题,“品读”的具体过程则各具个性。因而考生在写作时,应该注意“大者小之”,选择具体的角度(一般来说是具体的作品)切入,谈属于自己的深入体验和感受。当然,也不能因为依附了具体的作品,就写成就事论事的读后感或作品简介,要能从个例走向一般性的规律的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调动自己平时的阅读储备,也要有抽象的思维能力。2.无论如何,考场议论文要做到开门见山、眉目清楚、重点突出。梳理自己“品读经典”的具体感受,实现应在草稿纸上写好提纲,对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进行审核。四、教学建议:1.本学期做了很多材料作文审题的训练。在最后阶段,也应该适当把命题作文的审题和写作要领再回顾一下。如此次作文的题目,虽然是“材料+命题”的形式,相对于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有所降低,但仍有不少学生只“读”不“品”。我们可以把本次作文题作为讲“命题作文如何审读题目中的要素”的一个很好的例子。2.从本次考试作文来看,还需要继续强调议论文的逻辑层次安排和说理部分的写作训练。凡是卷面和文章结构清晰的作文,在具体评分的时候给人的印象会很好。3.强化书写。很多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有同感,高强度难免会使阅卷带有“感性”的色彩,此时整洁、优美的书写意味着什么,“你懂的”。4.这个题目反映出很多考生“腹内原来草莽”,三年来的阅读积淀实在太少,导致写作时力不从心。高考

纪阳****公主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