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东小基层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的调查 第一篇:东小基层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的调查基层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的调研——龙驹寨镇教育工会现状问题建议近年来,龙驹寨镇教育工会高举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强自身管理体系的建设,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做好学校与职工的桥梁纽带,密切配合学校工作,积极维护职工利益,为龙驹教育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龙驹寨镇教育工会的现状龙驹寨镇教育工会是丹凤县教育系统最大的镇级教育工会组织。现有会员267人,分布在全镇27所基层村办小学。工会、教代会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政校务公开,财务、活动、干部培训等制度完善,“职工之家”建设落实。1、维护权益求真务实一是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工会始终把保持与教工密切联系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胡锦涛总书记说“群众利益无小事”,龙驹教育工会一班人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心里装着教工,一心为着教工,时刻把教工冷暖挂在心上,做到了“情为民所牵,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工会把教工的事做为头等大事。像谁家里有事、有困难,工会千方百计去做好。解决了教工的后顾之忧。二是规范工会服务流程。龙驹寨镇教育工会严格执行《龙驹寨镇教育工会服务工作手册》,按照工作范围、职责、办理流程、联系电话等进行规范化运作,教工反映问题事事有着落,工会处理问题件件有结果。三是代表教工维护其利益。工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教工关心的热点,形成工会工作的结合点,扮好学校与教工桥梁这一角色,真正做到了从源头上参与、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权益上维护,充分发挥了工会的职能作用。2、民主管理创新工作。一是在教代会代表选举上,要求代表要政治素质强、群众威信高、敢于讲真话。二是教代会议题与表决方式上做到了民主,准确反映了群众心声。三是落实校务、政务公开上规范化、标准化、经常化。内容上讲求真实性,形式上力求多样性,政务、校务公开逐步深入,使教职工了解校情,成为真正的主人。3、自身建设力求规范。一是加强工会队伍建设,塑造工会干部新形象。工会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和党保持一致,牢记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通过学习,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倡诚信服务。二是加强工会干部业务能力的培训。要求工会干部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精通业务,吃透工会工作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善于将工会工作和单位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保证工会工作的正确与规范。三是工会注重提高干部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来维护教职工的合法利益。二、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工会规范化建设是激发工会组织活力,保证工会作用充分发挥的重要手段,加强规范化建设,增强工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工会作用,任重道远。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基层工会组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1、基层工会虽然组织机构健全,但难以开展工作。农村基层工会大多数目前仍然是一主席、二委员,而这些干部均为兼职,且不在一个单位上班,这就造成工会许多工作难以开展,可以说是工会建起来了,但转不起来。2、工会的群众基础薄弱。理论上教职工均为工会会员,但实际上他们对工会机构、职能了解甚少,甚至有些会员至今对工会职能一无所知,不知道教代会是干什么,也就是说工会失去了群众基础,形同虚设。3、工会的制度建设滞后。工会工作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工会制度、教代会制度等要与学校实际结合,要有可操作性。4、维权机制不完善。基层工会对教职工的合法权难以维权。例如占用教职工节假日补助问题、福利问题、评职晋级等,工会起不到维权作用。5、基层工会无经费,工作运转困难。一切工作均受到牵制。6、基层职代会难履行监督职能。虽然《工会法》规定职代会有监督职能,但实际工作中却事与愿为。7、教代会不能很好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学校决策。8、基层工会组织在教职工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没有活力,失去了工会组织在教职工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三、基层学校工会规范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努力做好基层学校工会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此提出几点建议:1、抓好规范建会。工会委员会及委员要按法定程序民主产生,教职工入会也要履行申请、审批、发放会员证等规范程序。2、基层学校工会(乡镇教育工会)要有固定办公地点和独立的工作体系,确保工会工作的正常开展。3、基层学校工会(乡镇教育工会)要有独立的办公经费,有了经费,就没了牵制,少了阻碍,工会工作才能得到保证。4、要大力宣传《工会法》、《工会工作条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使广大教职工明白自己的权益与义务,扩大工会在群众中的影响。5、基层学校工会(乡镇教育工会)要在“六有”(有班子、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作为、有经费)上下功夫,促进工会职能的发挥。6、基层学校工会要建立调解机制。一是来调解带动争议问题;二是调解教工之间的纠纷;三是调解学校与周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

是秋****写意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