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共一大会址观后心得 第一篇:中共一大会址观后心得中共一大会址观后心得复旦大学技术科学实验一班闫铭2014年11月30日,在指导老师顾宁的带领下,复旦大学2014级技科一班党章学习小组一行12人来到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体验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发展的风雨历程。来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前,看到那青红砖交错的外墙,看到那配铜环的黑漆大门,一种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要知道,就是在这个貌不惊人的小楼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当时,全国只有53名共产党员,与会代表只有15人;随着历史的发展,据统计,当今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将近九千万。我很好奇:是什么,赋予了这个政党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展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层是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贵宾厅。小组一行人在一楼党旗前合影留念。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基本陈列即由“中共‘一大’会议室旧址陈列”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两部分组成。“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中国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位于展馆二楼陈列室内的蜡像馆。蜡像馆形象地刻画出当年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15位出席者围桌而坐、热烈讨论的场景。可以说,这是中共一大会议的最直观最形象的精彩再现。蜡像人物中,毛泽东身着长衫,肃立中央,面容肃穆,双眼炯炯直视前方,显露出夺人的英气。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及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或思或望,神情严肃。除了蜡像馆,纪念馆二楼还存放了数百件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历史资料集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壮大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出民族危难、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历程。党章学习小组成员在一幅名为“晚清时局全图”的图片前停了下来。该图片形象记录了19世纪末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景象。指导老师顾宁为同学们简介了画面上各种动物的代表意。看到这幅图片,我扼腕叹息,深以为耻。随着参观的进行,看到侵华日军的罪行实录,我不禁义愤填膺。当看到大饥荒期间中国饥民皮包骨头的悲惨情景时,我连连摇头,自觉难以直视这惨状。想到当时中国面临的种种苦难,再想到中国共产党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的不懈努力,再想到现如今中国国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的盛况,我终于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不是一声空洞的口号,这句话的背后,不知蕴藏了多少共产党人的付出与奉献,汗水与鲜血。我也终于明白,是历史,是时代,是千千万万中国的人民群众,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长久而强大的生命力。我十分感谢这次党章学习小组活动,本次活动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让我对于这个政党更加有信心,也更加希望加入这个组织。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确实缔造了一段属于中国的佳话,她带领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从落后挨打走向自立自强。诚然,在党的发展道路上,有光辉历程,亦有失误之处,我想这无可厚非,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依然走在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道路上。只要她的初衷不改,只要她的性质不变,只要她的宗旨不换,我想,她必然能继续带领中国人民昂首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希望,不,应该说我热望能加入中国共产党,像许许多多前辈所做的一样,为党的良性发展付诸努力,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为百姓更有尊严地生活而倾注心血,使党更纯粹,国更富强,民更幸福——这便是我辈有志青年之不懈追求。第二篇: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一大“会址各位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早上所要参观的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我们上海是近代和现代中国的钥匙,也是全国的一个缩影。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上海的大门,从殖民者踏上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之时起,上海人民便拉开了反对外来侵略的序幕,近百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上海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一个英雄城市,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城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上海留下了不朽的革命斗争足迹。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中共“一大”会址位于上海市今兴业路76、78号。大楼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该楼于建于民国9年(1920年)大楼为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样式建筑,(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石库门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围合仍是上海住宅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究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

是飞****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