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教育梦 第一篇:中国教育梦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学习体会王海英2014年5月24日和25日两天,我去参加了在赤峰市党校举办的中国教育梦——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本次活动全面围绕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有效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为重点,采取名师现场教学真实观摩、真实案例、名师分析等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本次活动我一共听了4节课以及课后名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和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认识。内容分别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研究中心教研员易博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秒的认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示范课《平均数的练习课》及讲座《融错:减负高效之良策》、刘劲苓老师执教的示范课《点阵的规律》及讲座《打开数学的画卷》、许卫兵老师执教的示范课《认识小数》及讲座《关于有效教学的深度思考》、全国著名特技教师钱守旺老师执教的示范课《亿以内数的认识》及讲座《打造动态课堂的24个策略》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的示范课《埃舍尔和他的神奇骑士图—密铺》及讲座《交则通通则透》。这些名师不但给来自本市的几百名数学老师亲自示范数学课堂,还给老师们带来最前沿、最前线的数学思想的指导。下面我借本次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在观摩的课堂教学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华应龙老师的课。华老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讲解、恰当而不浮夸的肢体动作调动着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另外华老师以尊重别人,来彰显自己风采。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2.尊重学生。华老师在喊上课到问候之间停顿了10秒钟,在这10秒钟时间里华老师眼睛瞄过所有的学生,不放过任何的角落。在问学生姓名时,他稍稍地低下身子问:“您贵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样看待,这样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华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平易近人的学者、大师。“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华老师还是一个会思考的人。他说:“有问题才愿想,有胆识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他的报告《融错:减负增效之良策》,又让我有一种“沉醉不知归路”的感觉,他说过一段话:“我每天晚上12点关灯睡觉,然后想到什么就开灯把它写下来,所以觉得自己的床头灯像萤火虫,每天晚上一闪一闪地。”深深打动了我,自己不由提醒自己今后是否在教学上也应该想到些什么。当然关键还是要坚持。最后他说,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最重要的是热爱,艾青说为什么你的眼里总含着热泪,因为我爱这片土地,因为你爱数学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数学题材,张爱玲说的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其实我不是勤奋,我是在享受幸福,所以做一个研究型老师和王国维说的做学问的三个境界是完全一致的,我的理解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教学手法大家都很清楚,这是第一境界,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当你琢磨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一下子找不到办法,所以衣带宽,人憔悴,什么是创造,用生命去交换。在观摩特级教师钱守旺的精彩讲座《打造“动感课堂”的24个策略》后,让我在教学设计、定义教学策略上有了进一步的启发。其“对话-分享”式课堂使学生勇于思考、分享和互动,从而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学生们会产生更多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其中“教师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努力打造具有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课堂”此观点尤其令人眼前一亮。譬如作为新老师的我,偶尔会感受到有些学生抢答问题不积极,课堂下的作业状况也不够理想。若能调动学生,增添课堂中的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探究能力都会起到质的飞越。其中钱老师定义的理想的课堂上应具备“新、趣、活、实、美”。让我也更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应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认真学习新课标,明确改革方向。比如,《新课标》从“双基”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技能与基本思想,这便要求我们应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演绎能力和归纳能力。总而言之:教师基于新课标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的培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不仅要设计好问题,还有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告诉学生“2+3=5”这不是教育;如果你告诉学生2+3为什么等于5,这是踏进了教育的门槛;如果你告诉学生2+3=4,你们一起论证

一吃****春晓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