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城市化发展方针 第一篇:中国城市化发展方针中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城市化方针比较合理(1)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道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如果说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是空间结构的变革,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的耦合。因此,要继续加强乡镇企业在城市、城镇的集聚,合理规划,统一布局,尤其是选择有重点、有一定产业基础、有较强集聚与辐射能力的小城镇进行发展,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发挥城市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2)减小城乡转移的摩擦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化地区的转移。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看,城乡转移的摩擦力主要有农业的排斥力,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力和转移过程的摩擦力。只有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化水平提高,导致非农化率以递减的速度增加,其中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3)结合区域实际,选择合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模式。从中国区域实践看,东部地区的产业演进顺序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轻工业、重化工业、重加工工业,在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城市化水平也迅速提高。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对城市的需求超过城市的供给能力,人口对城市的需求相对较低。在中西部地区,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非农化率的上升推动人口向城市、城镇地区转移;东部地区,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向70%的城市化率提升。(4)通过培育区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与传导机制,加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在发展水平、速度、机制、规律等方面也存在省区差异。如浙江与福建的城市化初始动力都是乡镇企业,但是由于初始推动力度、资金来源、市场面向和区位动力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城市化进程。因此,各个省区城市化的推进,应该注重动力的培育与发展,并协调省区内的动力空间分布与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区位动力的发展。(5)优化产业结构,加速资源型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化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与资源型产业体系推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源型地区需要改变对政府投资、对资源开发的两大依赖,选择一条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多种产业共同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6)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共同作用。中国城市化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推进,完全由政府推动城市化发展会加大政府的压力,客观上会延缓城市化的进程;完全由市场推进,则可能造成城市化发展的无序和混乱,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1.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针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选择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针应该是:“工农协调、城乡共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整合、集约发展;因地制宜、多元推动”。这个方针的实质就是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即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营经济推动的城市化机制;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多元城市化模式。(1)产业促进政策。一是按照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演进的产业发展顺序,即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各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继续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是城市化发展对工业化发展的空间集聚性要求,通过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推动生产生活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村各种合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在乡村地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供销合作,以农村工业化、农村非农化推动农业发展,初步实现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2)城市发展政策。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服从全局的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制定之后,其实施与管理同样重要,需要专门的部门来进行规划的实施管理,防止规划流于形式。二是合理调整行政区划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需要慎重思考行政区划与管制对部分地区城市化的阻碍作用,以及行政力量推动城市化带来的一些问题与弊端。建议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发展代替地级市、县级市、小城镇的划分,根据客观发展能力给予相应的发展权限。三是采取城市群、都市区的发展战略,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相互联系。(3)乡村发展政策。一是加强农村地区计划生育的实施与管理,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二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农民

是你****盟主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