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第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现代女性的爱情观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观点。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不少的文人都有作品阐释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舒婷就是其中的一个人。舒婷是当代中国女诗人,她经历过下乡插队,当过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大盘福建省文联工作,走上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等。她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并成为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而《致橡树》也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致橡树》中,出现了不少的形象,它们也有着独特的代表意义。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笠、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其次,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致橡树》讲述的正是舒婷的爱情观。《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透过木棉和橡树这两个饱含作者主观感情的意象、舒婷所要否定的一种爱情观是依附:如冰雪花之于高枝,另一种爱情观是奉献:如险峰衬托威仪。它们都以压抑或牺牲一方为爱的前提。她所肯定的爱是双方平等的人格独立,形态可以迥异,但却必须“做为树的形象”站在一起。只有在人格价值上的各自独立,才有在彼此平等基础上的互相扶持。这样作者透过爱情外观表现出来的便是一个更加普遍深刻的人格主题,是潜藏在爱的表层下的更深沉的感情。这是舒婷诗歌的一种普遍的观照方式。她写爱情,表现的是人际关系的理想追求,她写友谊,激荡的是她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她写自己的骄傲和寂寞,同时也是倾诉一代人对这落漠命运的不满和抗争„„诗人在选择某一题材来抒写时,同时也在努力超越这一题材,力求使自己骚动不安的心灵尽可能广阔和多层次的体现。《致橡树》很贴切的表达了舒婷的感情观。她认为:女性在爱情中不应该只做依附、痴情、善良、奉献。爱一个男子,不应该只是他的外表、物质、名誉、地位甚至才学等,更重要的是这个男子的精神内核,如追求、事业、理想、信念、人格等。而这些,在传统女性的爱情视野中很少出现或没有。作者顺前文而点出,这才是与以往不同的“伟大的爱情”,能坚贞不渝,从而卒章显志。她颠覆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爱情观。但是,这样的爱情观,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的,就如诗中提到的“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这里却把红硕的花朵比喻成沉重的叹息,整首诗给人优美,积极明朗的感觉。但这一处却使人心情有些低落,因为有很多人,尤其是男性,并不能理解这般美丽女子的心声。她那份独立的、特殊的、深沉的爱不被理解,反被灌之以“争强”。因此有了“沉重的叹息”。作为现在的女性,我也认同舒婷的爱情观。在爱情与人性面前,应该是人人平等的!第二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向第一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确认了现代文学的新方向一、《讲话》发表的现实背景40年代初期延安文学家源自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批判现实主义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实践中重现,引发了文艺整风。丁玲《三八节有感》、《我们需要杂文》、《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艾青《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二、1942年5月,座谈会召开,讲话发表。三、《讲话》的主要内容:文艺为群众,如何为的问题。1、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为工农兵服务2、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学政治化3、文艺批评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批判了“人性论”和“暴露文学”。四、《讲话》的地位与作用。奠定了中国革命文艺的理论基础,确立了革命文艺的性质、任务与方向。1、立场与态度。立场和态度问题,实际就是世界观问题。革命文艺要求作家放弃个人的立场,也就是放弃

美丽****k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