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典美学教案 第一篇:中国古典美学教案导论:学习与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路与方法一.中国古典美学何以成立1.美学:近代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1)美学学科建制的近代属性(西方与中国)据日本著名美学家今道友信考证,1878年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以“维氏美学”为名翻译了法国人Veren的著作“Lesthetique”是汉字文化圈中使用“美学”一词最早的记录。(2)美学与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与伦理学。2.走出“失语症”的假问题怪圈其实“中国美学如何成立”的真正依据不在于中国学术传统中有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美学”,而在于中国本土有没有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经验。美学是关于人类审美实践活动、审美经验的理论思考和总结,只要我们承认审美实践活动、审美经验以及对此进行理性反思的世界性和普遍性,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质疑“中国美学”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审美实践与审美经验最直接的体现于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及审美精神中,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化结晶就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中国古典的审美实践、审美经验、审美意识与审美精神进行理性反思与理论化、系统化的深入、细致的反思与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二.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敏泽、李泽厚、刘纲纪、叶朗、陈望衡、张法等学者的建树。2.过度诠释与深度匮乏。3.王振复先生的突破。三.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叶朗先生的意见:审美意识史=美学史(范畴的系列)+各门艺术史(形象的系列)2.张法先生的意见:西方美学存在于四类著作中,一是一般美学理论体系性著作,如黑格尔《美学》、桑塔耶那《美感》、丹纳《艺术哲学》;二是论某—个或几个主要概念的著作,如柏克《论崇高与美》、沃林格《抽象与移情》;三是对两个或多个艺术部门进行比较的著作,如莱辛《拉奥孔》;四是仅为某一艺术门类的著作,如亚里士多德《诗学》、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而中国的理论则存于相异的四种类型中:一、几个审美领域同时论述的著作,如刘熙载《艺概》(把文学各类和书法并在一书中讲);李渔《闲倩偶寄》(把戏曲、建筑和各种生活审美放在—起讲);二、部门艺术专著,如荀子《乐论》,孙过庭《书谱》,石涛《画语录》;三、以诗品画品书品这类特殊形式表达的理论,其中又有两类,一是如谢赫《古画品录》,形式松散但论题集中,是专门的‚品‛;二是如欧阳修《六一诗话》,形式和论题全都松散,是闲时的‚话‛。四、以诗论诗,如杜甫《戏为六绝句》和司空图《诗品》。由此可见,中国与西方既有交叠又有不同。——————张法《中国美学史》3.李泽厚、刘纲纪的意见:广义的研究与狭义的研究。4.陈望衡先生的体系划分:(1)以“意象”为基本范畴的审美本体论系统;(2)以“味”为核心范畴的审美体验论系统;(3)以“妙”为主要范畴的审美品评论系统;(4)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创作理论系统。5.审美精神与意蕴的深入开掘。四.中国古典美学的历史分期:1.叶朗:发端:先秦——两汉;展开:魏晋——晚明;总结:清代。2.李泽厚、刘纲纪:先秦两汉(奴隶社会);魏晋——唐中叶(前期封建社会);晚唐——明中叶(后期封建社会);明中叶——戊戌变法(封建社会末期);戊戌变法——文革(近、现代形态的美学)。3.陈望衡:奠基期:(先秦);突破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鼎盛期(唐宋);转型期(元明);总结期(清代)。4.张法:(1)文化大线:定型期:远古——先秦;前期:秦——唐;后期:唐——清。(2)美学分期:对中国美学来说,可分为几个重要时期:一是中国美学从远古向先秦的演化,揭示与中国审美意识相关的文化重要概念如何从原始思维进入理性思维;二是先秦中国美学相关的文化结构的形成和中国审美方式的确立;三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产生,特别是中国式的理论把握范式的形成;四是唐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质的完成.以意境理论的出现和司空图《诗品》为标志;五是宋元中国前期审美境界继续发展并在后期文化转型新质的刺激下升腾上中国美学的顶峰,此以文人画理论为标志;六是明代审美新潮的出现和进入清代后的蜕变,即以李贽为代表的晚明思想到李渔的演变;七是从明代到清代中国美学理论在小说戏曲理论的冲击下出现的新质,及对中国美学整体理论的贡献;八是明清以市民趣味为背景的士人生活趣味对美学理论的深度开拓;九是中国美学在前后期的冲突中走向整合,呈现了一个情况复杂的美学理论总结期。———张法《中国美学史》5.王振复:文脉的起承转合中阐释历史的进程。巫史文化:审美初始;诸子文化:审美酝酿;经学文化:审美奠基;玄儒佛之思辩:审美建构;禅宗文化:审美深入;理学文化:审美综合;实学精神:审美终结。五.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法1.走出“方法论”的迷信。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3.文化人类学与问题意识的重要性。第一章巫史文化:文化

康佳****文库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