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docx / 文档详情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2.5万字
约45页
0
4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docx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

第一篇: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中国翻译简史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人员最早在周代称作“象胥”或“舌人”。《周礼·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语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言辞传之。”我国第一篇诗歌翻译据说是《越人歌》(《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据楚大夫庄辛说,当年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日,有个越人“拥楫而歌”,但歌是用越语唱的,鄂君子皙不懂越语,只好请人翻译,原来歌词表达了对身为令尹的楚王同母弟鄂君子皙的仰慕之情。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弘佛法,派僧侣四出传教。早在公元65年之前佛教就传入了中国。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中国佛经翻译中涌现出了众多的翻译大家,他们的翻译思想至今仍是译界宝贵的财富。支谦,一名越,字恭明,本月支人,故姓支。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是《法句经序》。据陈富康考证该序作者实为支谦无疑。序中云:诸佛典皆在天竺,天主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意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径达。”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词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这是最早反映“文派”“质派”争论的文献。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以无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及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六百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义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其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鸠摩罗什(344—413)是后秦僧人,祖籍天竺,华名童寿,著名译经大师。他反对过于质直的翻译,其翻译往往不拘于原文体制,经常变易。关于文体,他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彦琮(557—610),他在《辨证论》中提出了“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翻译原则,坚持忠实第一,倾向直译。他还提出了“八备”说,是对译者的要求。所谓“八备”,是指做好佛经翻译工作必须具备的八个最基本条件:(一)“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即要求译经人诚心诚意接受佛法观点,立志做有益于他人的事业,不怕花费长久的时间。(二)“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其备二也。”要求译经人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别人讥厌恶。(三)“鉴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其备三也。”要求译经人对佛教经典有渊博知识,通达大小乘经论的义旨,不存在含糊疑难的问题。(四)“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其备四也。”要求译经人通晓中国经史,具有高深的文学修养,文字表达准确,不疏拙。(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其备五也。”要求译人心脑宽和,虚心好学,不固执己见,不武断专横。(六)“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其备六也。”要求译经人刻苦钻研学问,不贪图名利,不奢望高贵职衔。(七)“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其备七地。”要求译经人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但又不能拘泥于梵本格式。(八)“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其备八也。”要求译经人对中国文字学具有一定的修养,熟悉文字的使用,保证译文通畅典雅,忠实谁确。玄奘(600—664),唐代名僧,称“三藏法师”,俗名陈祎,洛阳缑氏人。梁启超认为:“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规也。”(《翻译文学与佛典》)他在译经中已成功运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

文档大小:4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