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 第一篇: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中国雷达现状与未来〖特别报道〗作者航空报国追求第一2006新年倾情奉献【本人郑重申明】雷达技术和装备是国防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有关中国雷达的图片和数据都是官方网站和专业期刊中已公开解密的资料。◇引子几天前,我写了篇关于我国航空机载雷达的文章,发表后被空军版竹置顶。我感觉因为时间仓促写的不好,雷达型号不全;太多的专业性数据,铁血里面专业雷达工作者毕竟不多。这样的文章也置顶我感觉有些糊弄观众。所以本人在这篇文章中尽量减少繁琐的理论数据,让广大军迷通过本文对我国雷达技术和装备有一个“感性”上的认识,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如果军迷朋友有疑问和兴趣,欢迎大家与我联系,我将热忱的尽我所能为大家答疑。◇雷达起源雷达这个名称是“无线电探测和测距”(RadioDetectionandRanging)英文的缩写。而雷达的出现,是由于二战期间当时英国和德国交战时,英国急需一种能探测空中金属物体的雷达(技术)能在反空袭战中帮助搜寻德国飞机。二战期间,雷达就已经出现了地对空、空对地(搜索)轰炸、空对空(截击)火控、敌我识别功能的雷达技术。二战以后,雷达发展了单脉冲角度跟踪、脉冲多普勒信号处理、合成孔径和脉冲压缩的高分辨率、结合敌我识别的组合系统、结合计算机的自动火控系统、地形回避和地形跟随、无源或有源的相控阵、频率捷变、多目标探测与跟踪等新的雷达体制。后来随着微电子等各个领域科学进步,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和研究内容都在不断地拓展。目前,雷达的探测手段已经由从前的只有雷达一种探测器发展到了雷达、红外、紫外、激光以及其他光学探测手段融合协作。当代雷达的同时多功能的能力使得战场指挥员在各种不同的搜索/跟踪模式下对目标进行扫描,并对干扰误差进行自动修正,而且大多数的控制功能是在系统内部完成的。自动目标识别则可使武器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AWACS和JSTARS这样的具有战场敌我识别能力的综合雷达系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来战场上的信息指挥中心。◇雷达技术发展过程早期的雷达天线是固定的、无方向的阵列,只有距离信息。天线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发射射频脉冲,将接收到的回波放大并在CRT上显示(即常称的A显示),产生一个与目标位置对应的水平线,供雷达操作员识别目标的大致距离。但由于当时所用的射频信号频率较低,为了有效地发射和接收射频信号,雷达系统需要一个很大的天线,这种天线不能迁移或者改变方向,而且只能探测到大目标,且距离信息的精度也很低。到二战结束时,雷达系统中那些现在熟悉的特征—微波频率、抛物面天线和PPI显示已建立起来。在50年代早期模拟的PPI显示中,一条由电子束绘制的亮轴线由电磁线圈控制绕阴极射线管面旋转,这种电磁线圈类似于CRT监视器或者电视机中的偏转线圈。6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维扫描用一种所谓的扫描转换将每个单元位置从(r,θ)坐标转换为(x,y)坐标。标志着现代雷达技术初现雏形。80年代技术相当成熟的单脉冲雷达(F-18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标志)80年代后相控阵雷达技术相控阵理论的研究始于60年代,而实际应用是在80年代。并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舰艇、卫星等领域。标志着未来雷达的发展方向。◇当代雷达的主要特点1.同时多功能;2.传感器融合;3.高灵敏度;4.隐身;5.反隐身;6.雷达ECCM;7.自动目标识别;8.战场敌我识别;9.高可靠性。◇雷达总体的结构单元及基本组成,以典型直观的航空机载雷达为例(一)平面阵天线裂缝线源裂缝线源是平面阵相扫天线的单元,在长达3~4米的波导壁上铣开若干中心间距一致、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不同的等宽裂缝。(二)蛇形波导是平面阵天线中的一重要部件,为减少因多个波导法兰连接引起的电磁波传送。位置在雷达天线的背面。状态为真空有利于转送高频信号。(三)波导转换开关,雷达收发信号的转换机构。位置在波导管与收发单元之间。(四)发射机(低、高功率),采用行波管作放大器,这是一种高电压、高功率密度的器件。在结构组成上的合理划分对发射机的性能及整体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发射机借鉴以往的经验划分为以下几大部分:钛泵电源;控保电路;调制高压电源;前级放大器;行波管和机箱。(五)连续波照射器。用于连续照射目标,对己方制导武器控制和发射,引导武器攻击目标。(六)显示控制单元数字化雷达视频信号要求实时传输,合理地安排数据的流程非常重要。由底层到应用程序,雷达数据主要经过三个数据传输过程。(1)由数据采集卡至设备驱动(2)驱动程序和显示应用模块的数据交互。同时也是雷达信息交换的人机接口。◇中国雷达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修配阶段(1949年~1953年)这一阶段以开创基业和修配美、日旧雷达为主要标志。1949年5月,我军接管了国民党的雷达研究所,标志着我国雷达工业的发展从此揭开了序幕。(二)以仿制为主的发展阶

雨巷****碧易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