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日关系演讲稿 第一篇:中日关系演讲稿未来之路:站在瞻前顾后的基点上——从中日关系谈起(演讲稿)两千两百年前,一位名叫徐福的儒生在秦始皇为寻找仙药的驱使下,带着N对童男童女,远涉重洋,漂泊到今天的日本,于是开启了这两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千年来的恩恩怨怨。徐福抵达日本后,并没有发现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把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带给了这片蛮荒之地。日本历史由此发端,以至于这位当年的儒生竟被日本人尊为其传说中的首位帝王——神武天皇。这也是成为日本学习外国的历史渊源。六世纪前的日本正处于奴隶社会,但已经开始从朝鲜抢掠工匠,同时亦向中国派遣访问团,并把隋唐的集权政体、经济制度以至佛教思想皆引入本国。645年日本爆发宫廷政变,孝德天皇登基,并进行了“大化改新”,将日本带入封建社会。时光一晃又是一千多年,中国的封建制度走向穷涂末路,并开始长达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日本的情况与我们类似,但却早于我们开始崛起。为了扩展世界市场,美国培理舰队冲入了长崎港,逼迫日本开国通商。当时,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败给英国的消息使日本幕府感到震惊,所以在1853年日本终于解除了200余年的锁国政策,并与美、英、俄、法、荷等西方国家像中国一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贸易条约。但是,日本的大变革时代也从此开启。在留心学习欧美各国尤其是德国之后,日本国内掀起了近代化的思潮。1868年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开始。另外,在海洋另一侧的中国,也开始大搞洋务运动。但洋务运动“治标不治本”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并不像日本很快脱离了封建制度的窠臼,不久便走上了衰亡。而日本更彻底地接受西化,在经济上一跃而起,并学着欧美列强的样子,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0年,强行合并韩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直到广岛、长崎那两颗原子弹的轰然炸响,才终结了这个军国主义狂徒的暴行。这时的日本一片萧索,数十年的改革成果在二战中全部化为废墟。但历史总是让人难以料定,不久后,日本又再度崛起,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与跌撞中,日本由一个远东岛国终于成为世界大国。而中国于1978年走向改革开放的道路,至于今日,也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颗新星,以至于出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说法。在粗阅过日本发展史之后,我们不妨回头去再理一遍头绪,也许可以发现日本这一切所作所为的各种渊源。形成一个民族特色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以地缘因素尤为重要。从地理位置来讲,可以说日本与大陆距离既远又近。近的是早在古代就可以与中国、朝鲜进行交流来往,并不像美洲大陆直到近代才为人所知;远的是与大陆尚有远洋相隔,一直于开港前除遭到过蒙古入侵的威胁(并且还侥幸脱逃)之外,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民族的武力侵略,这并不像英国与欧洲大陆仅有一湾海峡相隔,结果很早便进入“欧洲通史”的运作中。就这样,日本单一的大和民族具有发展的平稳性。但就是这样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和民族,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经不起任何巨大的外界冲击。而一旦遇到面临卷入世界市场这样的巨变之时,它又会百般顺从地迎合时代潮流,甚至是趋之若骛地谋求自身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外国,汉化、西化、欧美化接踵而至,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根。这种杂糅的历史过程也造就了它的政治特色——意识形态摇摆不定,机会主义色彩浓厚。以至于二战时其军国主义猖獗,到现在还依旧令人担忧。另外,与中国作为传统大陆农业国不同的是,日本是蜗居在太平洋上的岛国。其一,岛国居民有固有的岛国自卑感。这种心理始终藏在日本人的潜意识,即使今天已是世界强国之一,仍从根本上难以消除。与人一样,心理上过度的自卑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狂妄自大。小日本那狭隘的民族心理,在极端的时代与自身力量壮大之下,便会走上向狂妄的绝路。比如其维新后不久便走上对外侵略道路,这与其内心那块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分不开的。其二,日本全部位于季风气候区,不存在不同类型生活方式的民族的对抗。而汉民族自古就面对着400mm等降水量线以北(也就是非季风区)的各种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危险,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危机感。再加只儒学等思想对其的强调,以及多民族共居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小日本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他们容不得“异己”,一旦被迫面对,又会在其中获取最大的私利,所以说,日本民族又具有极强的矛盾性。这样看来,日本在被迫无奈之下会选择顺从,在力量壮大之后又会走向侵略。这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看来,他们可真不是什么东西。再加之历史问题,近年来,中日关系再度紧张,大陆也掀起了“抵制日货”等反日态势。同时日本右翼亦有反华之举,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看来,中国的“抵制日货”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发泄,虽有深厚的群众心理基础,但恐怕不具有群众实践基础。为什么呢?在日企业有大量中国劳动力,抵制日货必然导致大量工人下刚,

An****70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