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第一篇: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构建研究中职学校新德育模式构建研究孙少辉河北省科技工程学校【摘要】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德育责任。文章从分析中职学校的传统德育模式的弊端入手,提出从理念、制度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来构建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所有德育资源,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效率,真正达到育人目的。【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模式;构建德育模式就是从特定的德育理念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它是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是德育理论实践化和德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直接冲击着我们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和过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曾明确指出:“应当承认的是,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两方面看,我国的德育从主流方面看至今还处于一种传统的模式之中。”全面、彻底地提高德育效率,是大势所趋。因此,构建合理的德育模式是中职学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功能放大的必由之路。孤立的德育队伍、单一的德育措施都将达不成德育目标的实现。构建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开发和整合所有可利用德育资源,以期形成最大合力,正是应对学校德育目标的及时之策。(一)传统中职学校德育模式的弊端1.德育理念上“人”的缺失。在还德育以本来的面目时,可以发现传统德育理念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忽视了人自身,从而也遗忘了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人的幸福、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一种无人的德育,从而使德育丧失了人性的光辉。同时造成主体性缺位与人格扭曲,知与行、教育与实践脱节,表里不一、知而不行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异化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无法实际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产生角色错位、双重人格。2.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道德规范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使之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社会实践过程,是一个将个体与社会、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传统的德育模式,将复杂的德育过程简单地等同于课堂教学的说服讲授,片面重视道德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学生掌握的道德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表现为“知而不信”;同时,道德信念又不足以外化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为“言而不行”。3.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虽然都负有育人的重任,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重教学轻德育,学科教学的德育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教师在理论上错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在实践上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这样做影响了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德育的积极性,即把德育工作认为是政治课的事,好像与其他人员和课程无关,这种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效果可想而知是微乎其微的。4.德育的针对性差。众所周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成长于不同的环境,其道德接受能力和实际思想觉悟各有差异。但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大多都是让所有的处于不同思想阶段的学生在同一德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特定情境,从而使得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大大被削弱;同时,学生接受谁的教育,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是学校说了算,在课堂上也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教师偶尔提问也只是借学生的回答来验证老师所讲的结论,或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只有一种结论,其结论也是预先设定的。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个别学生的反抗和抵触情绪也就油然而生。5.德育内容的教条化。德育内容是来自于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的,因此德育内容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贴近学生的生活的。然而,传统德育模式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的层次性,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和意识发展水平,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相隔很远,变成了僵硬的教条,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东西。传统德育模式的内容教条化,使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限制,影响了教育的效果。6.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现实状况。面对多元化,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中一环的中职学校德育也应做出积极的应对和选择,以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与价值建构功能,但传统德育模式的实施不仅效力低下,更难以适应和引领多元化的现实。(二)中职学校新的德育模式的构建1.构建基础:强化中职学校全员德育理念首先,我们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信念,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品德与修养,保护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避免只关心学生的分数。用积极的措施引导学生使其每天都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其次,要形成齐抓共管意识。德育不可能由一、两个部门或单靠某些专职德育教师就能完成的,必须要做到齐抓共管,必

新月****姐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