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丽水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丽水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丽水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一、发展现状丽水是中国绿茶生产一类适生区,宜茶山地面积广阔,自然条件优越,茶树品种优良,无性系良种比重大,茶叶种类繁多,以金奖惠明、松阳银猴、丽水香茶和金观音等为代表的丽水茶叶上市早、品质优、价格适中,特色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全市九县(市、区)共有190个产茶乡镇3000多个产茶村,近25万人从事茶产业,茶产业已逐步成为我市最具成长性农业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之一。(一)基本情况1、生产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通过大力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和发展名优茶生产,取得了茶叶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增长的显著成效,实现了茶叶产值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二番的高速增长势头,至2007年茶园种植面积35.9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56万吨,产值8.1亿元,茶叶生产规模在全省排名由十五期初全省第七升至第三位,其中茶叶面积、茶叶产值排名全省第三,名优茶产量排名全省第二。2、优势产区和优势产品初步形成生产布局结构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产区带状优势区域发展明显,我市茶区经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松阳、遂昌为中心的松古丘陵茶园、中低山、高山茶园等梯级分布的茶园结构为特征带状优势产区,全市九县(市、区)有五个县(松阳、遂昌、景宁、龙泉、庆元)列入浙江省茶叶优势产区。缙云、莲都等地近年发展势头也明显提速。二是主导产品初步形成。全市形成了以惠明茶、银猴茶等浙江十大名茶为代表的一县一品名优绿茶,以扁形白茶、金观音(乌龙茶)为代表的特种茶,以香茶为代表的优质茶,以为茶饮料企业供应原料的原料茶生产的1多茶类生产格局。3、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作用明显我市是欠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茶叶收购价格整体稳步提升,农民种茶效益持续显著。2007年茶叶平均价为每公斤52.11元,是2001年每公斤27.51元的近1倍。同时2007年我市投产茶园平均亩产值为2978元,是十五期初的2001年的平均亩产值1282元的2.32倍,与2006年杭州平均亩产值2950元相当,比2006全省省茶叶平均亩产值高11.8%。高效益主要得益于我市名优茶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无性系良种适制名优茶早生、高产、优质优势明显。4、茶园科技含量明显提高茶树无性系良种和绿色生态有机茶开发是我市近年二大主要科技兴茶手段。我市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自1999年起明显加快,全市累计繁育出圃无性系良种茶苗20亿株,发展无性系新茶园23万亩,十五期间无性系良种面积推广名列全省第一,2007年无性系良种总面积达到23.8万亩,无性系良种率66.4%。松阳、遂昌、缙云、景宁、庆元等8个县先后被评为全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同时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中国生态第一市优势,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至2007年底,遂昌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31个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标志使用权;全市有36家企业1.8万亩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5、茶叶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得到初步发挥通过茶叶品牌整合,我市茶产业初步实现一县一品。金奖惠明、松阳银猴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龙谷丽人”等8个品牌获浙江名牌。其中松阳银猴形成银猴、白茶、龙剑、山兰、玉峰、香茶六大系列,基地生产面积10万亩,年产值3亿元。2007年我市茶叶企业中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得到初步发挥,积极推动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6.浙南茶叶市场等骨干产地市场对产业推动明显茶叶市场是维系茶叶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我市松阳浙南茶叶市场、遂昌龙谷名茶市场、缙云杜桥茶叶市场和众多茶青(鲜叶)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仅浙南茶叶市场2007年营业额即达6亿元,对推动我市茶叶产业化经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二)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1.产能快速扩张,市场拓展和品牌问题。一是近年全市年均新增投产茶叶面积3万亩上下,市场营销和拓展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品牌茶叶规模偏小,一县一品虽初步形成,品牌合力尚待加强。三是我市茶叶目标市场国内比重偏大,而国际市场开拓相对不足问题。2.生产旺季劳动力(采茶工)短缺问题。3.产业技术队伍薄弱,科技支撑有待加强深加工尚待开发,茶叶高附加值潜力有待挖掘。4.产业化、组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我市茶叶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有的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综合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辐射影响力不大。丽水现在还没有一家真正上规模、上档次,集生产、加工、品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5.茶叶卫生安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茶厂加工环境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陈旧,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影响茶叶品质和卫生安全,成为我市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无公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追溯保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和加

论文****酱吖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