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 第一篇: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现状①旅游业对环境影响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热点后,每年进入古城的游客量超过了古城的承载力。古民居、石板路、河道桥梁、水系、景观受到损毁和污染。特别是因为丽江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对水环境保护不力,导致作为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地质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水环境污染加剧、水资源量衰减、生态景观用水不足和景观水质下降。而且作为当地特色景观的三眼井也因水资源污染而开始减少。Ps:丽江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并对3个水潭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并约定俗成,形成古风民俗。②旅游业对人口结构与空间的影响利益驱动下有些古城居民迁出古城,把原住房改为商店、饭馆、客栈或出租给外地商人或自己经营。传统真实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逐渐被商业活动和旅游文化所取代。古城的实际居民大量迁出,腾出房屋被大量外地人居住、经商。“居民的古城”渐变为“游客的古城”。③旅游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在旅游业的冲击下,古城居民的行为开始变异。如纳西族的传统服装作为民族标记现在只能在中老年妇女身上看到;古城中大量外地商人制作、出售印有东巴字画的旅游商品,但他们对东巴文化并不了解,以至于甚至当地人都看不懂上边的东巴字;技艺精湛的纳西族传统手工艺品被粗造滥制的模具廉价品取代(如铜器),当地人逐渐退出工艺品制作,出租店面,使工艺品丧失其原有价值。Ps:东巴文化是纳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巴文化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10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被称之为世界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④丽江旅游开发采取的措施1:当地政府针对古城破损建筑进行多次系统、分阶段的修复,使古城的文化品质和城市功能得到提升。2: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城周围兴建的大量高层建筑严重破坏古城及周边的自然风貌。后来在古城周边拆迁了40多万平方米的高层建筑,改善了古城周边的交通环境,为古城营造了更舒适的外部环境。3:政府为保护古城环境,游古城保护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实施一系列建设及改造工程。主要内容为:一、实现所有网线(包括电话线、电缆、宽带等)入地,使整个古城没有一根电线杆。二、接通每户排污管,实现城内所有污水集中排放、统一处理。三、安装了上百个监控摄像头,实现对古城所有区域火灾隐患和治安事件的全天候监控。4:实施古城水资源保护工程。一、对水源地周围生态环境实施保护。二、新建三条从水源地入城的水渠。三、集中处理居民污水并给周边农民合理的农田灌溉损失的补偿。5:实施古城美化工程。一、对古城内日用百货店铺进行搬迁,只保留销售地方特色产品的商店。二、对古城主街道实施灯光亮化工程。三、对古城移植了大量成树。6:实施古城民风民俗保护工程。一、为古城原住民制定各类优惠政策。二、修复名人故居及重要历史建筑。三、鼓励和奖励当地居民穿着本民族服饰和从事文化类旅游项目。第二篇: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分析评价丽江古城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街的代表。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著名的有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最具特色。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皇帝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

努力****亚捷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