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乌苏陈金都宣讲材料 第一篇:乌苏陈金都宣讲材料埋头绿色田野撒播科技万家——乌苏市农业局陈金都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在乌苏市农业局,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战斗在服务农业发展第一线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他始终坚持埋头绿色田野,把科学技术撒播到千家万户;他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赢得广大干部群众一致拥护。他,就是乌苏农业战线上的“铁人”——陈金都。1991年,从伊犁农校毕业的陈金都一头扎进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乌苏市哈图布呼镇一呆就是15年。15年中,他率先成功引进推广宽膜植棉技术,使哈图布呼镇成为乌苏市第一个完成推广任务的乡镇;15年中,他成功引进了辽棉10号抗病棉花新品种,开创了乌苏市种植抗病品种的先河;15年中,他组织推广了试种麦茬复播玉米技术,当年获益;15年中,他认真钻研农业科技知识,成为全市第一个独立承担完成科技项目的乡镇技术员,主持研究的2个科技项目获得地区和市级科技进步奖,开创了乡镇技术人员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先例;15年中,他获得了乌苏市第四批科技拔尖人才称号,也是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科技人才。15年的扎实有效工作,带来了累累硕果,也为他今后再攀农业科技高峰奠定了扎实基础。后来调入市农技站工作的他,积极组织同事引进农业转光膜新技术,3年中推广面积12万亩,并应用了除草膜等特种地膜,为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提出实施了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使得每年推广种植的玉米诱集带达60万亩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他提出并制定了乌苏市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控制了玉米红蜘蛛的发生蔓延,为乌苏市发展玉米产业扫平了障碍。在他的带领下,乌苏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连续两年获得塔城地区业务考核第一名。他还撰写了乌苏市玉米、棉花等4个主要作物的区域布局规划建议书,为乌苏市委最终制定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担任乌苏市农业局副局长后,他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参与制定了《乌苏市农村工作考核办法》等多项工作方案。分管的农业技术、对口帮扶、信息、统计等各项工作都在地区考核中取得优秀名次。无论做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人员还是一名领导干部,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专业,坚持深入一线,指导广大农民科学管理,增产增收。他总是说:“只要是自己有时间干的工作,一定要亲自干。”在哈图布呼镇工作的15年间,他周边的很多同事都把家安在了乌苏,并劝他说:“在乌苏城里面安个家吧,生活条件会更好。”但他却始终不为所动。他说:“虽然乡镇生活条件差了一些,但可以更方便的为农民服务,更安心的为工作付出。”他把个人的价值与乡镇的需要深深融汇在了一起,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早出晚归加了多少班,数都数不清。尤其是到生产季节,他都把作息时间调整到和农民兄弟一样,早晨天刚亮就起床,晚上天黑了还在田间地头,而中午农民群众午休的时候,他却在整理数据,撰写技术宣传材料。为了帮助遇到问题的农民解决困难,他一家一户的走,有时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晚上工作到很晚。有一次,晚饭后正要休息,有一位农民打来电话说:“我今天打错农药了,棉花可能受害了,怎么办?”天已经黑了,可时间不等人,早一点就能多挽回一些损失。陈金都二话没说,骑上摩托车就赶到了地里。借着手电筒的光查看灾害情况,然后制定了详细的挽救措施,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由于过度的劳累,他身体十分消瘦,酷热干燥的夏季,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的他经常鼻子流血不止,同事们非常心痛。劝他休息几天,他总说:农时不等人,这点小毛病不会有影响的。还有几次,在下村路上摩托车出故障,都是他自己动手修理,或者一步步推回家。他自己都记不清楚自己走过多少村、多少家,凡是接到农民的请求,都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农民排忧解难,风里去,雨里行,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灰,两头不见太阳,春夏两季,孩子几乎都见不上他。在工作期间,陈金都了解到电视宣传是推广新技术的一个新途径,于是便和哈图布呼镇电视台联合举办了“农牧科技之窗”栏目,每天定时播出农业科技信息。他坚持每天都结合当前农情撰写稿件,别人进村入户他也要进村入户,别人都下班了他还要总结分析一天的农情,撰写田间指导方案,配合电视台录音播出。农民们高兴的说:“白天我们在地里干活,晚上可以躺在床上学习农业技术,看看明天该干些什么了。”这个栏目办了7年,他也提供了7年的稿子。该栏目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影响力覆盖了周边乡镇。后来,乡镇电视台不允许办自办栏目后,有一次,陈金都看到312国道边有一个农户在收棉花,就下车查看棉花收获情况,这个农户看到陈金都时高兴地说:“你肯定不认识我,可我却认识你,你就是电视里的那个农业技术员嘛。”这一刻,一股热流涌上他的心头: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只是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服务,可那么多年过去了,农民群众依然记在心里,依然没有忘记,这就是最大的欣慰啊。2004年,他在推广软管滴

思洁****爱吗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