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2017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2017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人教版XX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教案第三单元备主备人: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包括两首古诗,两篇精读文,一篇略读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不仅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习作”选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先按一定顺序把画面内容说清楚,再写清楚、写通顺。二、学情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学生对秋天已有初步印象和了解。学习本组文,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借用语言载体,通过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品析词句,进一步认识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感受秋天的韵味和独有的风情,在读秋天、画秋天、写秋天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在朗读、理解、背诵中积累语言。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会认2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会认的字要读准字音,会写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生词。B读懂古诗、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完成口语交际,语句完整、通顺。D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内容。2、过程与方法:A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古诗、文表达的意境、情感。B利用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秋天的美。写一篇,画一幅“秋景图”,体现秋天的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秋天的美好,品尝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快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四、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读懂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围绕秋天这个专题,整体把握教材(导语、文、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各部分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画,为习作做准备。五、时安排:9.《古诗两首》3时《风筝》3时11.《秋天的雨》3时12.《听听,秋的声音》时语文园地三3时共计:3时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备课第三单元心中的秋天一、教材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它季节的感受。二、教学目标:1、会认20个字,会写34个字。正确读写两篇精读课文中30组词语,积累好词佳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三、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2、积累好词佳句。四、课时安排:古诗两首2课时风筝2课时秋天的雨2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语文园地二口语交际1+习作2+其他1=4课时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3、指名读古诗,正音。(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2)交流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2、教师范读自

森林****io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