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7.8千字
约14页
0
20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docx

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

第一篇: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摘要】英国小说家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著名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真实地反映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小说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不同人物的多种多样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讲述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的精神历程,达到精神世界以及人性的顶点。【关键词】人性枷锁迷失回归本真精神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受到一战与二战的影响,被沉郁病态的风格所笼罩着。这个时期的作家的作品内容悲观绝望,抛弃了理性主义与至善本质的肯定。他们对真理、上帝、爱情乃至人性都提出了质疑,用杂乱随性的叙事方式表达着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精神的痛苦挣扎。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宗教、爱情以及人做出了透彻的分析。通过描述主人公菲利普曲折动荡的成长历程,对人性的弱点以及人性的缺憾进行了阐述,深刻地表现出了人的精神以及肉体上的枷锁。主人公在亲情、宗教、情欲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深深地枷锁当中,最终又突破重重枷锁,重见光明。一、母爱的缺失与恋母情结中的迷失与回归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情感特征以及人性特点,在年龄的成长过程中,人性与情感经过了萌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成长的过程便是在情感中不断迷失而后回归本真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主人公的童年阶段作为故事的开端。童年阶段的人性和情感,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下被认为是恋母情结的产生。主人公菲利普在这一阶段便萌生了恋母情结。在小说的开头,菲利普与女仆爱玛关于母亲去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9岁的菲利普对于母亲的死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母亲是在菲利普早年丧父之后唯一的心灵慰藉。在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的情况下,菲利普的童年并没有感受到完整的母爱,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菲利普对于母爱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菲利普的恋母情结在母亲去世后才得到了彻底的觉醒。在伯父凯利牧师来接菲利普时,菲利普强烈地要求伯父将女仆爱玛一同带走,爱玛在此时是菲利普仅存在世界上的最亲近的人,与母亲有着同等的地位。但是伯父不愿付给爱玛工钱,残忍地拒绝了小菲利普唯一的请求。遭到拒绝后,菲利普“一头栽进爱玛的怀中,伤心地哇哇大哭起来”。母爱的缺失给菲利普的童年带来了非常残酷的情感折磨,在之后的人生当中,这一情感阴影也一直挥之不去,成为青少年时期菲利普心中的一块伤疤。恋母情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转移到其他对象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菲利普寄居在伯父家时,面对的是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伯父伯母因为抚养的责任与义务才将菲利普收养,因此菲利普在伯父伯母那里得不到太多的爱。冷血的牧师每天只知道死板地做祷告,伯母心地善良却胆小怯懦,不懂得如何给孩子爱。菲利普在这个家中没有温暖,只有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空虚寂寞,比同龄人少了很多温暖与乐趣。菲利普每天与伯父在家与教堂之间两点一线地生活,表面上很正常,但是菲利普的内心世界中是非常的痛苦与寂寞的。弗洛伊德理论指出,性欲在人的儿童时期就已经产生,男孩儿的性欲对象为自己的母亲,女孩儿则是父亲。而性欲在强烈的压制下会有更强大的爆发。菲利普母爱的缺失无法得到弥补,对母爱的渴求以及恋母情结就变得愈发强烈。这种欲望的不断增长使得菲利普迷失了自我,本能地去寻找感情上的替代品。因此,在伯父家女仆玛丽安亲吻了菲利普以后,菲利普的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并从此对玛丽安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从此玛丽安的厨房成为了菲利普心灵的慰藉之所,来缓解因母爱缺失而造成的日趋膨胀的恋母情结。人在由童年向少年过度的同时,在情感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恋母情结的突破与转变上。由于无法实现的性爱本能的需求造成的欲求不满推动了这种变化的发生。菲利普在女仆身上无法获得被百般压抑着的恋母情结,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母爱。没有血缘关系的联署导致感情没有自觉性与持久性。在长期的恋母情结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下,压抑着的情绪逐渐转化为其它的形式得到发泄。菲利普后来在教会学校中的刻苦学习正是这种性欲向其他欲求所进行的转变。菲利普通过在宗教中麻痹自己而达到恋母情结的解脱。二、在宗教信仰中的迷失与突破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在哪个阶段,都需要一个精神寄居地。而精神情感的建立与构成受环境影响非常大。菲利普在基督教氛围浓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受到牧师伯父的影响使得菲利普每天都在教堂中进出,而在家中的伯母也经常给菲利普讲解《圣经》中的故事,观看圣经有关的画册,并要求菲利普背诵《圣经》。再这样的环境下,菲利普渐渐认为基督教是生活的一部分,信仰上帝是自己的义务。他坚信神灵的崇高性,相信天堂与地狱的存在。随后,菲利普非常自然地进入教会学校学习,励志成为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解读《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精神世界

文档大小:20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