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修订版课标解读梁荣 第一篇:修订版课标解读梁荣十年,语文教学的坚守和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陕西咸阳空压学校梁荣课改十年,“小语”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换来了“小语”百花园的硕果累累。再回首,语文教学的观念到理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革新,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的困惑与苦恼、质疑和争论。语文教师从课改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徒有形式的“绚烂”后的思考,再到“回归本真”的课标修订,依然是步履沉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见证者,也是实践者,但更应该是研究者。十年后的今天,《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稿究竟坚持了什么?修改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吸收了哪些宝贵的实践养料,对一些热点问题是否有了新的解答?如何才能把认同的教学理念转化成高效的课堂行为,是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当下最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做部分解读,主要是想在新的起点上能继续推进语文课改,让我们距离语文课程的“标准”近些、再近些。一、了解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基本内容与2001年实验稿对比,2011版有200多处修改与调整:(1)“前言”部分的导语完全重写;“课程性质”的表述也有重要补充;“课程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上也有较多修改。(2)“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也有较多修改。(3)“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增加了比较多的具体建议;“评价建议”补充了具体建议,结构上有较大调整。(4)“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了16篇,书目有调整,新增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二、领悟“坚守中”的基本理念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3.坚持在语文课程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例如:课堂十五烦一烦:明明有黑板,偏要贴卡片,美其名曰省时间。二烦:精美课件连成片,一屏一屏晃人眼。三烦: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挂嘴边,弄得学生空喜欢。四烦:左一问,右一问,问的学生不着边。五烦:堆积材料乱拓展,正事干不好,闲事忙不完。六烦:课堂上爱作秀,脑袋摸了一遍又一遍。七烦:朗读课文音不正,以读代讲就算完。八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喜欢哪段学哪段。九烦: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航标乱行船。十烦:理解教材很肤浅,蜻蜓点水就算完。十一烦:语文上成思品课,偏离教材扯得远。十二烦:评价方式太随便,随手发些小图片。十三烦:动不动就讨论,滥用显得很随便。十四烦:行不行就表演,挤掉阅读好时间。十五烦:形式花样多变换,热闹半天无发展。我这样教语文:咬定“读写”不放松,立根原在“感悟”中。“语文实践”不间断,“培养习惯”益终生。《新课标(2011)》增加了8点教学警示:1.“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2.“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3.“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4.“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5.“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6.“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7.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抵制抄袭行为”;8.“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三、聚焦“发展”中的新亮点聚焦一:对话“教科书编者”,了解编者意图。1、关注课题。2、关注课前导读。3、关注文中提示。4、关注文后习题。最大限度吃透教材,构建课堂对话共同体,师生学习共同体。聚焦二:识字写字,“每节练字10分钟”,认真写好人生的每一笔。识字写字要求的修改:适当降低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左右”改为“1600个左右”。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怎么样落实?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聚焦三:朗读,“摒弃矫情做作”。《新课标(2011)》指出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

含秀****6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