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学案(5篇范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3.5万字
约60页
0
5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学案(5篇范文).docx

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学案(5篇范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学案(5篇范文)

第一篇: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学案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背景刘禹锡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二年。回京后是二十三。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作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赏析首联,交待了诗人被贬谪的地点,时间,环境。表达了诗人的积愤之情和辛酸。从“凄凉地、弃置身”两词可以看出。颔联,典故“闻笛赋”的作用是:悼念王叔文等被政治迫害的故人;典故“烂柯人”的作用是: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颈联,作者自喻“沉舟、病树”,表达了一个“新的事物必然代替旧的事物,社会、人类必将发展”的观念。作者的胸襟十分豁达,乐观。尾联,叙述了诗人与白居易共勉,对白居易的感激,也突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气概。《赤壁》杜牧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杜牧任过黄州刺使,这首《赤壁》诗大致就是在黄州写就的,这也和以后的苏东坡一样,是假赤壁之名,写赤壁之战,籍以寄托感慨。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过零丁洋》文天祥《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译文:自己由于数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精忠报国的心光照史册。“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八上课内诗词曲五首赏析学案(5篇范文)

文档大小:5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