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及下一步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及下一步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及下一步教学措施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考生共有208人,其中35分以上60人,19分以上100人,平均分20.67。总的来说,这份试题容量大,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二、试卷分析(一)选择题选择题满分20分,大部分学生得分在14--18分之间。出错较多的是2、4、7、8、9、14、15几个小题。造成这些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不会活化知识,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注重对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等。(二)填空题大部分学生做得不错。(三)材料解析题本试题共3个小题,错的较多的是25题,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吃不透材料、答不准要点、知识点把握不准,答非所问;知识掌握不牢固,答非所问,张冠李戴。三、下一步采取的措施.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平时教学中应以课本为主。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反复训练,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尤其是对于学困生,一定要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争取使他们能够及格。2.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历史知识有宏观的,有微观的,平时学生学习关注微观的多,用功在某一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意义。复习时,应多关注宏观知识,纵向综合,横向综合,形成知识网络,实现知识体系构建。教师教学中也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3.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这次考试中,导致失分严重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不认真审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4.注意答题规范性的训练在教学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按照要求规范答题。5.注重答题技巧的传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传授解题方法,诸如材料题、读图题、选择题、探究题等各种题型的做法,尤其是材料题,一定要多训练多指导,力争使学生能够从容答卷,减少失误。6.引导学生学分分析历史事实,总结历史规律。第二篇: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2015-2016八年级下期末历史试题分析(1)试题的评价:张翠英试题突出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增加了知识的灵活性,实用性,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对历史基础识记知识的考察。这样就能真正体现历史的课改精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基本能根据中考的题型及命题的导向,围绕初二教材的知识重点展开,充分突出知识的联系,题型灵活。能力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试题难度:试题易、中、难的比例约为8:1:1。试题难度值约为0.8。考试的题型结构比例:试题分为五大类型,包括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分析说明题和探究题。这份试题重点难点知识涉及面广,不仅如此,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将爱国主义精神贯彻到考察中,所有知识涉及面广,又有所侧重,这样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纵向联系。总体来看这份试题还是比较科学的,图文并茂,题型涉及合理,难度适当,注重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的考察。这份试题存在的问题是题的灵活性还不够,和中考题的难度和灵活度上还有差距,如果能更好的体现历史的灵活性,这样会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使中考在平时的考试就能有一点锻炼。(2)考试效果:这次考试学生整体70%的学生及格,整体成绩较好,但是比预计的要差,就其原因分析:学生对于重点知识记忆不够扎实,做题较少,所以对于题的理解能力较低,我本人由于带四个班的课,四个班的作业,对于初二,基础较差的现状,复习时间段,较仓促,所以更多的时候关注。今后要注意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提高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更多的给予学生关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3)今后措施:各学校应开足课时,历史科教师要认真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抓好知识点的过关教学,有机地渗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加强课后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要改变学生对历史知识死记硬背的思想,要注重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平时的积累。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切忌满堂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要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过程与方法,引

夏萍****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