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 第一篇: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八年级下语文教学随笔我校“121”课堂教学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是受师生欢迎的。因为它把学习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老师教学的自信心。“121”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的时间不多,虽然教师教给了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并在书上作旁批等,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差异自学效果千差万别:好学生不用老师讲就能学会,甚至体会得比老师好,差学生呢,自学后仍是大脑一片空白,必须经过老师点拨、讲解才能明白。“121”课堂要求教师少讲、甚至不讲。对差生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漏洞:一知半解、得过且过。这样差生就会越来越差。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再来看看中等生,由于一部分中等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没养成,对一些是是而非的问题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对老师精讲的知识没有及时消化掉,这也会造成成绩的滑坡。教中学语文的老师都有这个深刻的体会:讲得细、抠得死对小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是绝对有效的。虽然长期来看,对学生发展未必是好事。这是小学语文考试模式和“121“课堂教学的宗旨不符造成的。因此,在“121”课堂教学模式中,处理好学生”学“和教师“讲”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讲什么?怎样讲?不是一句“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讲”能涵盖的。因为中学语文学科在运用“121”课堂教学模式是总有一些蹩脚的感觉。总有一种再优美的文章上完后也仅是完成了一篇阅读训练的感觉。教学设计和环节犹如教师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一片文质兼美的文章切割成许多小块,即使后面努力拼凑,但再也复原不了原来的模样。这种感觉困扰了我许久,让我在教学中很不开心,一方面,我收获着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喜悦,另一方面,我更担心我们缺乏了对一篇文章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和感悟,整体地把握,缺乏了对文章谋篇布局的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提高吗?会不会扼杀了学生对母语的学习热情?就想缺乏细嚼慢咽的人消化不良,会影响生长发育一样?怎样讲?讲什么?这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于是,教学中,我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文本内容,精心备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预设问题,设计不同讲授内容,努力做到将知识融会贯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1、把好预习关。“121”课堂要求少讲,精讲。为了保证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地捕捉到教师精讲的信息,每一个学生就必须预习到位。以往学生的预习仅仅是读读书、勾勾词、写写生字。预习的深度显然不够。我认为应该这样预习:首先,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主要内容;其次,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等;最后质疑,深入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质疑”要求学生必须能提出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是自己通过预习解决了的,也可以是预习了仍没有理解的。有的学生不重视这个作业,读一读,抄一抄很容易做到,但却不想思考问题。我在教学中发现,检查学生预习时,问及有什么问题,学生都说没有。可是,当我提出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请他回答时,他却哑口无言了。怎样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会提问题呢?我的做法是预习时规定学生必须提一个问题。如果通过预习弄明白了,就把答案写出来。如果是通过老师讲解弄明白了,课后也要把答案写出来。2、教师要融会贯通地讲。预习到位是教师进行精讲的前提。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更需要教师讲解时要融会贯通。学生才会理解到位,抓住重要信息而不死记硬背,一知半解。减少不懂装懂,当时懂,下来不懂的状况。如教学《燕子》一文,理解第三部分“在微风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掠”字为什么比“飞”好?讲解时既要联系第一段燕子的外形特点,又要和下文“一下”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到“掠”写出了燕子飞行的轻快与自由。这样讲既教给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习作打下基础。总之,既然要精讲,不光是话少,更要求恰到好处。起画龙点睛作用。另外,就语文学科讲,最后教师就全文的思想内涵、写作特点、谋篇布局等做一个精辟的总结和归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3、备好课是关键。教师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并不是就轻松了。而是由体力劳动转化成脑力劳动了:多观察、多了解、巧预设、勤思考。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们要做一件事,就要预先做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要失败。语文课也一样,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好课时指导好学生预习到位、自学有效、讲解融会贯通的基础。4、“121”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理念。要通过“121”的模式,让自己牢固树立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的意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更需要我们小心谨慎地把握好手中的方向盘,落实好这一理念。以上就是我在实施“121”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八

夏萍****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