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5篇模版].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1.1万字
约22页
0
24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5篇模版].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5篇模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5篇模版]

第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观书有感》(南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预习积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交流读书名言。二、课题导入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下面看看写了什么感想和怎么写感想的?三、吟诵,相机理解字词1.自学,要求做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朱熹2.检读。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检读正确:相机理解与写字: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一学生上黑板临写。检读节奏:相机理解徘徊。(古诗有声律美,关注声调,读起来就抑扬顿挫;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四、理解这首诗,吟诵这首诗,体会诗歌意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展开教学:题目写观书有感,我们却没有找到一本书,却看到了——一方塘。这是怎样的一方塘?——清。请学生说说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池塘?在诗中圈出一个能概括池塘特点的字。预设:“方”“清”……辨析:哪个最恰当。谁清?怎样清?为何清?1.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相机理解句子意思,培养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朗读。2.用几句话连起来写一写(播放音乐),说一说。朗读。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4.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相机朗读五、观书有感——多元解读,品悟诗理,明写法1.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读题目,看诗句,你又弄不明白什么?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吸收源头活水就清,不吸取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人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再次简介朱熹:理学家,他常借诗来讲道理,会说什么道理?读书与方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相机板书:悟理)2.同桌交流。3.集体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这是生成,这可能是精彩。)(点拨策略:a.你的意思是说人多读书也能变清?——也像水一样清如明镜?b.人有清浊吗?——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清”?c.人怎样做才能使自己变清?)相机评价:1.朱熹由读书想到塘,你能从塘的清浊想到人的学习,你是朱熹的知音呀!2.你不但读懂了诗中的道理,还知道了诗人采用比喻的方法来讲道理,你真了不起!引导:除了书本,还有什么是我们学习进步的源头活水呢?六、结课法——延伸拓展,升华认知拓展学习哲理诗:1.教师小结:朱熹的这首诗既有优美生动的画面,又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一类诗叫做哲理诗。学生说这类诗句。《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鹳雀楼》(唐)王之涣只有不断地学习,人才会变得睿智,人的心智才会不停地发展。2.小结学习方法,引导自学下一首古诗:吟诵——解意--读出画面——悟理。同学们采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学下面的古诗。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策略:1.自学。2.提问,悄悄告诉老师。3.存疑留趣。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5.默写。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2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苏教版[5篇模版]

文档大小:24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