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数混合运算一 第一篇:分数混合运算一混合运算一一、基本训练72×25÷40560-70+1024(502+28)÷53.6÷0.9×1001.2+8-0.042.5-2.5×0.41、说说这两组题分别属于我们以前什么知识?(整数和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是什么?(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括号内,后括号外)二、问题情境1、出示12÷×+3×2、观察思考;A、这道题属于什么运算?(分数的混合运算)B、怎样进行分数的混合运算呢?1、呈现数学书上情境图,提出问题。师:这是淘气他们班这学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①气象小组有12人。②摄影小组是气象小组的。③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2、解决问题。思考:里直接告诉我们航模小组有多少人?(没有)⑵那航模小组的人数与谁有直接的关系,把它写出来。(航模小组=摄影小组×)⑶摄影小组的有多少人怎么算呢?(摄影小组=气象小组×)画图分析:气象小组:摄影小组:航模小组:等量关系式分析:气象小组(12人)气象小组×=摄影小组摄影小组×=航模小组气象小组××=航模小组列出算式:(怎样计算呢?结合画图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小结:观察综合算式,我们发现其实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先乘除后加减;在同级运算中,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当然如果有简便算法的除外。(接着结合例题,说明分数连乘时,可以同时进行约分。注意书写格式。)三、解释应用1、独立完成问题情境中的两题。2、完成书56页的试一试以及数学书57页练一练的第一题。请8名学生上台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运算顺序特别是有括号的)3、自编两题含有四种运算的计算题,编好后同桌交换完成4、完成书57页的数学应用2—4题。(写出等量关系式或画图后再解答)四、全课小结1、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2、怎样进行分数的四则混运算?3、在运算的时候要注意点什么?第二篇:分数混合运算一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这是在五年级学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分数乘除法后的一节新内容。教材在安排分数混合运算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发现数字信息,根据这些数字信息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出分数混合运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进行预算的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理解应用有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列出算式时先分步计算借助的是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再列综合算式,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以往从计算中讲授分数混合预算的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接受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因此,体会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本节课知识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教学坡度降底,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根据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来画出线段图。(这一册才出现画线段图的内容)来达到破教学难点的这一目的,在学生理解应用题的基础上来,体会分数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教学目标】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2、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画示意图、说等量关系等数学活动过程,学会建立解决问题模式。3、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会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在探索、分析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小黑板直尺不同颜色粉笔【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小黑板出示)1、找出下令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梨的重量是苹果重量的4/5五年级男生人数占全班的5/82、说出下列各式的运算顺序58×3÷295÷(15÷3)95÷5×143、引入: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板书:分数混合运算(一))【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学习的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由旧引新,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呈现情境图

努力****甲寅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