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范文合集 第一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李平丽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教学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复习分数旧知。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预设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课件展示结果)师: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吗?为什么?预设生: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2.举例说明的意义。(1)独立想一想,并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2)全班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取几份用分数表示4份3份▲▲▲△4份3份4份3份„„„„„„„„总结:(课件出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1)理解题意。师:读“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已知条件,你们知道了什么?预设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2)画出原图形。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展示画法: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3)师生共同总结。三种画法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由8个□组成的。根据部分量求出整体的数量,表示部分量的分数的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2.拿铅笔游戏。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游戏。看,我这儿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8支,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学生按要求拿铅笔)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预设生:拿出的铅笔数不同。观察结果,质疑:都是拿出每盒铅笔的,为什么两个人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呢?3.自主探究。整体“1”分别由数量不同的多个物体组成时,同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数量。独立思考: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数量不一样?(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3)质疑原因,展示答案。答案一:用乘法计算。第一个同学拿出2支铅笔,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2×2=4(支);第二个同学拿出4支铅笔,所以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2=8(支)。答案二:实际操作,摆铅笔。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2支铅笔,所以就摆出4支铅笔;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4支铅笔,所以就摆出8支铅笔。(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演示)答案三:用除法计算。4÷2=2(支),8÷2=4(支),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支,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8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师生共同总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支数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4.学生活动。活动1:拿铅笔活动。小组同学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出示课堂活动卡)活动2:比较铅笔数量的多少。比较A盒铅笔的的数量和B盒铅笔的的数量哪个多。不给出A、B两盒的铅笔数量,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由于<,因此,会有同学认为A盒铅笔的的数量小于B盒铅笔的的数量,而有些同学则会想到A、B两盒铅笔的数量问题。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64页“练一练”1、2、3题。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分数的再认识(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整体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第二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设计思想: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第一节课,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节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

努力****晓骞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