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博士论文写成记.docx / 文档详情
博士论文写成记.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1.6万字
约28页
0
30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博士论文写成记.docx

博士论文写成记.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博士论文写成记

第一篇:博士论文写成记博士论文写成记做博士论文的过程对于每一个博士生来说,也许都是一段难忘的学术旅程。我也不例外。2007年,我到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跟随李金铨教授念博士。在申请博士项目时,我提交的研究计划是研究新闻媒体如何再现我国几个以人为中心的节日。在第一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对于转型时期中国新闻从业者的心理状况(诸如相对剥夺感和职业倦怠感)很感兴趣,并以此为题撰写了开题报告。不过,老师看后很不满意,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他说:“以你的训练,这个题目对你会很容易。不过,它在工业组织心理学里已经被研究得非常成熟了,你只是更换中国的新闻从业者作为研究对象,很难有实质性的理论贡献。我希望博士论文能够成为你个人学术生涯中标志性的东西。”这个意见令我沮丧了好些天。老实说,我当时只不过是把博士论文看作是博士生阶段学术训练的一部分,并没有诸如“个人学术生涯中标志性的东西”之类取法乎上的目标设定。大约一周后的某一天,我告诉高我一级的同门好友李红涛,自己打算改个题目,研究中国的新闻评奖制度及其实践。他的反应让我很意外,“我也想过做这个题目,后来放弃了”。这对于当时的我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支持,我自嘲为“英雄所见略同”。他与新闻奖这一题目失之交臂的原因在于,老师一开始就建议他以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知识生产为题做博士论文,他也觉得挺好。当我忐忑不安地告诉老师自己的这个新想法时,没想到他居然立即就同意了,觉得这个题目很有研究价值。他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题目可是我当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接下来,我向研究生院递交了延期开题的申请,花了三个月时间,重写开题报告。在资格考试时,何舟和张可明两位教授也给予了我诸多建议。我对于博士论文的构想是一个质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设计。扎实的经验材料是论文的基础。我首先做的是质性数据,主要通过深度访谈去收集。研究生院批给我两万港币的研究经费,使我得以2009年暑假在大陆三个省会级城市开展田野调查,完成了七十余份访谈。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了三份访谈。那段日子,劳累,但充实。说来惭愧的是,博士毕业后,我再也没有那样大张旗鼓地做过田野了。今年六月上旬,我到南京做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的田野,与博士论文的多地点大规模田野相比,这只是一个单一地点的很小的田野。也许,我将无法摆脱以博士论文的田野经历来作为自己后博士阶段田野考察的一个参考框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情。至于定量数据,我主要借助《中国新闻年鉴》和中国记协网等来进行收集。这也是一件非常耗时的事情。即便在一些最简单的变量上,也难免存在缺失值。为了尽量减少缺失值,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例如,在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的申报表和新闻报道中,有些人的“教育水平”这个最基础的信息都未提及,我于是就通过搜索引擎、报刊、电话,以及名人录等方式去尽力确认。我将博士论文中讨论新闻奖的制度化过程、规则系统、评委来源与把关实践等几个问题的章节高度浓缩之后,改写成了这一篇期刊文章。我相信,不同的读者将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看到它的不足。这些缺点可能是客观性的,也可能是主观性的。譬如,期刊的篇幅限制就是一个客观因素,它迫使我对文章要进行大幅压缩。这么做所带来的一个损失就是,文章无法对鲜活而有趣的质性材料进行充分的铺陈,只能点到为止。至于主观因素,我当时的理论训练和问题意识指引我去关注新闻奖的制度过程、规则系统、评委来源以及把关实践等问题,而忽视了其他一些可能同样重要的问题。我记得当年自己正为撰写博士论文而煎熬时,有一次祝建华教授宽慰我,“没有哪一个研究是完美无缺的。”这个宽慰对我很有用,它让我不再纠结于一个不现实的执念——试图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而坦然地接受受制于某些主客观条件的自己以及自己当下的学术书写。现在,我乐于听到那些阅读这篇铅字的读者发出他们的虚拟语气的慨叹:“要是……,就好了!”。曾经见证了我的博士论文写作、现任教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的李红涛副教授微信我,潘忠党教授把拙作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暑期班工作坊的一篇“范文”,让学员们讨论。我想,在他们的脑力激荡下,学员们肯定会说出若干的“要是……,就好了”。只可惜,我无法亲临现场,亲耳聆听到这些批评和建议。不久前,我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了一个《理论与方法——以南京大屠杀集体记忆研究为例》的学术讲座。我首先回顾了我与合作者李红涛各自如何与集体记忆研究结缘。写作博士论文时,我因为探讨用于命名中国官方最高人物奖的两位历史偶像——范长江和——的职业名望的取得和变迁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博士论文写成记

文档大小:30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