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文集: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第一篇:历史文集: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赴省城培训后向全县初中历史老师所作的汇报--------3月6日—8日,我受县教研室和学校派遣,去太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2010年中考历史科的培训。说是三天,去时用了一天,回来用了半天,实际培训时间只有天半。7日上午,省教科院副院长李金碧作了开班讲话,省教科院副院长贺斌针对今年的中考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科目的说明、今年的中考方向、复习策略、今后的课改等方面,宏观上作了一个专题讲座;7日下午,省教科院历史教研员蒲丽萍老师作了《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8日上午观摩了太原师范学院附中李虹桥老师关于中国现代史第一课时的复习课,太阳市教研室田向洲老师作了评课;8日下午坐车返回。时间虽短,但是收获很大,尤其是蒲丽萍老师的解读和李虹桥老师的示范课。现就我的记忆和理解,从解读和示范课两方面,向大家作一个汇报。一、蒲丽萍老师关于《2010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中考是毕业、升学并用,既要命题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满足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需要。因此考题难度要降低,保证大多数学生及格,但要有少量难题,来适应招生竞争的现实需要。考题要有梯度和坡度,整体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去年的难度系数是0.65-0.7之间)。历史卷75分,六大部分的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15%),中国近现代史(约35%),世界史(约45%),山西历史(约5%)。题型上讲,单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约60%)。在非选择题型中,去年的探究题是去年的一个新发明要继续保留,材料题继续有。阅读判断题虽说是山西的传统题目,出题的立意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二篇:中考历史的复习策略中考历史的复习策略中考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的终结性考试。目的在于检查学校是否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课,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授课,是否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了基本的历史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依照上述中考历史的考察目标,教师和学生在复习中应做好以下工作:一、紧密结合考纲,做到有的放矢中考历史的考纲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教师和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教学和学习之后,就应该细读考纲,明了考试的范围、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地复习,这样效果便取得很好的效果。二、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读课本,整合知识点,巩固基础知识,按照考试目标的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要扎扎实实地过一遍。这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的素材,只要掌握好了这些才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三、做好练习是关键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做好练习是相当重要的环节,这就能更好地巩固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练习可以有章节练习、单元练习、专题练习等形式,要依据课时选择。当然也没必要搞“题海战”,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精选一些练习,提高练习质量。四、做好成绩统计,鼓励学生进步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之后,认知水平有了提高,相应地他们渴望在练习和各次监测中取得好成绩。在此,教师要做好成绩统计,分析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进步。五、“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在最后复习阶段,教师要仔细琢磨学生,要求学生做到查漏补缺,知识点什么地方有问题,章节什么地方有困难,应该在什么地方加强复习的密集度。做到这些了,我们也可能“温故而知新”,从而更好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复习是枯燥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要及时地结合以上问题,针对学生的学情加以正确的指导,这样学生的复习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三篇:历史文集:2010年中考历史复习教学工作指导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使我县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结合我县初中历史教学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各学校参考。一、复习建议(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二)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

小代****回来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