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工作总结 第一篇: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发展和改革局“十一五”工作总结“十一五”以来,县发展和改革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己任,以更好地履行发展计划部门的参谋、协调、服务职责为己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工作任务进展顺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运行良好。现将我局“十一五”以来主要工作总结如下:一、深入调查研究,搞好各年度国民经济计划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年度年初,我局在对全县上一年度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和对下一年度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主要行业发展走势进行客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多次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科学、合理的编制了全县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并提交县人代会议审议通过。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突出抓好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分析,坚持月度监测、季度分析制度,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做到见事早,动作快,在工作上争取主动,保证了计划目标的实现。由于计划科学,措施到位,确保了各项计划的圆满完成。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先后牵头完成了《*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2008-2015)》、《*县民生八大工程建设规划(2008-2012)》、《鄂尔多斯盆地能源规划(*县部分)》、《*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启动编制了《*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目前*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初步完成。二、抢抓机遇,加大项目申报、资金争取力度。一是主动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经常走市赴省汇报工作,邀请省、市发改委的领导和干部到*县指导工作,以加深感情,增进了解,打下了争资争项的良好基础。二是坚持做细做实前期工作。紧扣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认真谋划,随时掌握各种动态信息,根据国家投资政策筛选申报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协助项目单位逐个做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逐个进行咨询评估,逐个进行包装完善,从而提高了争资争项的成功率。三是坚持落实责任跟踪问效。所有向上申报的项目全部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交帐,加大工作压力,实行跟踪问效。在争取项目中,我局以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给上级部门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四是坚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我局作为全县争资争项牵头单位,认真履行牵头单位的职责,做到了“三个及时”,即:及时通报国家投资方向情况,及时召开争资争项调度会,掌握和分析全县各部门争资争项工作,及时向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领导汇报争资争项遇到的问题,主动争取领导重视和支持。三、抓好项目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为了加强对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的调度管理。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大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为每一个项目确定了一名包抓县级领导、落实了一个牵头部门、成立了一个工作机构,明确了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夯实了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了统一领导、分级实施、条块结合、行业联动的项目建设落实机制。创办了《*县大建设活动简报》,为全县项目建设工作提供一个传递决策信息、反映项目建设动态、交流工作经验、推广先进典型的平台,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3.4亿元,其中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13.38亿元,实施各类重大项目115个,建成重点项目51个,有力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这些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优势资源的开发、特色支柱产业的构建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二是以工代赈项目和易地移民搬迁项目进展顺利。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好“项目上报审批、工程施工质量、资金拨付使用、竣工验收”四大关键环节,真正使项目出成果,见效益。2006年-2010年上级批准下达我县以工代赈项目92个,其中:小型农田水利项目12个,县乡村道路54个,人畜饮水项目24个,淤地坝1座,小流域治理1处。项目总投资1920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1585万元,省财政配套10万元,市县配套325万元.到目前为止,共完成投资1610.32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126万元,群众自筹484.32万元。这些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使我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07-2010年计划下达我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14个乡镇21个行政村1006户4676人。项目计划投资3789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资金1900万元,省级配套185万元,市县配套及群众自筹1889万元。项目实施以来,在

Do****7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