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0 第一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02006年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资料市教科所向统一一、德育及其基本途径1、德育的内容德,意为品德;品行;政治品质。德育即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德育的内容及其含义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政治思想教育,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例如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荣辱观、集体主义的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等。另一部分是道德品质的教育,侧重于社会公德非阶级性内容。例如,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文明行为习惯、热爱科学(尊重规律、尊重科学)、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传统美德教育(豪侠、义士、诚实、守信)、健康心理、高尚审美情趣等。德育的目的是培养有高尚情操,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非观,继承中华文化传统,有高尚的人格、国格的公民,有良好社会公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德育的基本途径。根据《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我市德育实践,德育的途径可概括为以下11个方面:①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时事课。②各学科教学。③班级教育和班主任工作。④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⑤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⑥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⑦校外教育。⑧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⑨校园环境建设。⑩家庭教育。⑾社会。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特点和原则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品行修养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寓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的要求。1、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和各自学科的特点①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德育渗透是点滴浸润、无声无形的自然的过程。德育渗透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②学科德育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般原则①知识性原则。即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德育渗透要遵循教学规律,按教学程序展开,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识教学实践活动中,不能离开教材知识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要把知识,能力、觉悟三维目标统一起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②情感性原则。即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产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情感是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情感对于道德认识起着推动和催化作用,是道德行为产

书生****a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