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五篇范例] 第一篇: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教育(语文)专业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提纲一、名词解释:语文、课程论、教学论、三百千、五经四书、六艺、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红领巾》教学法、《昭明文选》、《古文观止》、三个维度、三主四式、六步教学法、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二、:分析理解1、古代识字、阅读教学的主要经验、问题、弊端;2、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简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总目标;4、综合性语文教材的特色;5、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6、板书设计美感要素;7、阅读能力、作文能力;8、赫尔巴特的五阶段教学;9、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10、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11、教学语言的特点。三、阅读议论:能对名师的言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撰写1500字左右的议论文,作到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语言通顺得体。第二篇:赣南师范学院教育硕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1、试卷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18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1、名词解释2、简答题3、案例分析题4、论述题5、教学设计三、主要参考书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四:考查内容(一)语文课程性质、理念与目标1、掌握工具性,人文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语文素养等基本概念内涵。2、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并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具体表征加以分析;3、了解新课程的理念4、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并能分析应用;5、把握语文课程目标的结构特点6、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具体表征(二)语文课程内容1、掌握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语感,定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2、理解语识与语感的关系,能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语感。3、掌握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种类4、理解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三)语文教材1、掌握“语文教材”的含义,2、了解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基本特色3、掌握语文教科书内容构成要素4、掌握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5、熟悉语文练习的类型及其设计(四)课程资源1、了解语文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等基本概念的内涵2、了解语文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途径,基本模式3、能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五)语文教学1、了解教学过程的含义,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2、熟悉“八字教学法”、“导读基本式”、“六课型单元教学法”“课堂教学六步法”的基本内容3、能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4、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多种关系5、了解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区别,并能有自己的理解6、掌握“范式”、“对话”、“理解前结构”“视域融合”等基本概念7、掌握语文对话教学的基本模式。(六)阅读教学1、掌握阅读,阅读教学,阅读策略等概念的基本含义(161)2、了解阅读能力的构成3、了解阅读策略教学的内容4、掌握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并能运用5、能运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评析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七)写作教学1、掌握和理解新课标作文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2、了解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能结合新课标的相关精神进行评析;3、了解网络与写作及写作教学关系。第三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西城小学李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由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本、专科的主干课程之一,本教材是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成果之一。本书在继承中国百年语文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努力体现当代国际教育界课程科学和教学科学研究成果,揭示语文教育的规律。本书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学习,进行了具体阐述和示例。根据本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本教材提供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从理论和实践上努力凸现课程与教学理论在语文教育实践中的作用,能给语文教师提供直接的、具体的帮助。在读书过程中我对第十章语文教学中学生和教师主体性发展所讲内容印象深刻。下面就这一话题结合书中所讲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主体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对于现在和未来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尝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感悟到: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创设愉悦融合的氛围,重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创设自由开放的氛围

依波****bc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