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庄子的主要思想 第一篇: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的主要思想在学过老师介绍的庄子的名句和他的一些经典的思想,以及搜索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后。我了解到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庄子的名篇《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它体现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他认为自然要比人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第二篇:庄子思想庄子思想一、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1.老子注目于本体论,深入认识天、人关系。这是对于世界与宇宙的宏观考察。2.孔子注目于社会伦理,深入认识人、人关系。这是对于社会与历史的宏观考察。3.庄子则注目于认识论,深入认识人的精神领域。这是对于宇宙与社会两方面的考察,其考察既宏观又微观,达到了认识论发展的极高水平。达到此点的关键在于追寻精神领域的绝对自由。(1)真正的自由须“无待”“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2)真正的思想自由必须“忘己”。“不知周之梦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忘吾有四枝(肢)形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达生》)欲言而忘其所欲言”(《知北游》)“相忘以生”(《大宗师》)“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我,是之谓入于天。”(《天地》)这种忘我的状态,庄子称为“吾丧我”(《齐物论》)(3)“齐物”方可“游刃”于“和谐”之境体悟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变动不居的事物,“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齐物论》)“小年大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养生主》)二、庄子及其后学的仁义观1、《庄子》内、外篇的仁义观:《庄子》内篇多从逍遥、齐物的角度对于仁义进行比较客观地分析,如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又谓:“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齐物论》)。庄子推崇的“圣人”、“至人”、“真人”等,决不以仁义自诩,他们“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人间世》),仁义实在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如果“躬服仁义”,那就如同受了黥刑一样而不得逍遥。庄子提倡“坐忘”,首先应当忘掉的就是“仁义”。反之,如果非要宣扬仁义,“强以仁义绳墨之术暴人之前”,那就是“灾人

一吃****昕靓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