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 第一篇: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并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这引起了理论界及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那么,如何揭示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必要前提?如何把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内在结构?如何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我们来予以回答。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提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历史的传承性,也有创新的前提性。把握建设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必要前提意义重大。我们必须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从历史传承与现实价值相结合的维度,传播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吸收和借鉴全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以素质教育的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一词的最早表述是“有教无类”、“修身养性”。意思是不论对哪一类人都给以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本然之性。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就是教育以提高全民族基本素质为宗旨。但遗憾的是,人们往往只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读书识字、谋生求职的阶梯,“应试教育”一直是其主渠道,且长盛不衰。纠正这种偏离,就要恢复“有教无类”、“修身养性”的初衷,让“素质教育”重归王位,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和传承载体。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做好中小学生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设置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典籍诵读活动;素质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它应借助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与机制,把提高素质作为对全社会每个人的永恒要求。“素质教育”既包括文化学术方面的,也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情操方面的。在瀚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含有丰富的素质教育资料。在文化学术方面,中国漫长历史上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如东汉著名史学世家班氏(班彪、班固、班昭)家族,宋代著名文学世家苏氏(苏洵、苏东坡、苏辙)家族,明清之际的学术世家万氏(万泰、万斯同、万经)家族,清代朴学世家王氏(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家族等等,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在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化学术史上闪耀着别样的光辉,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风景。清末民国以来的学术文化,经历着学术传承模式、学人品格、学术视野以及人生、社会和学术价值观念的一系列嬗变,文化名门世家更以一种独特的视野揭示了一种多种文化素质交织的文化现象。如梁启超家族、俞平伯家族、陈寅恪家族等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下,仍薪火不绝,令人深思。在思想政治方面,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溢于言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深沉而高亢的千古绝唱,成为后世众多仁人志士激励自己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座右铭。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诗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斗不止,拼搏不息。在道德情操方面,古人的警句、格言、家训比比皆是(“修身齐家”),至今广为流传的荀况之《劝学》、颜之推之《颜氏家训》、周敦颐之《爱莲说》、孔融之《临终诗》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想人格追求,亦是进行思想品德、情操教育的最佳教材。“素质教育”又以现代化为目标,通过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推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在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中融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高新技术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知识产权的规则保护中华文化瑰宝。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等,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艺术、民俗活动、节庆礼仪、民间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刻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我们要以知识产权的规则来保护中华文化瑰宝。继续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抢救濒危文物古迹,重视重要革命文物的收集和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制度,切实做好基本建设中抢救性文物保护和考古挖掘工作;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专门资助办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编制国家

夏萍****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