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完善。(一)教学价值定位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2003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有效落实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过去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以及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思想导引,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情感特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均有体现,得到加强。跟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所明晰和强化。公民教育在各个国家的目标、内容以及展开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多为加强的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过程时,更多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托德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德育课程来进行。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3、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三维目标”统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提出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此次修订高度认同、尊重德育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特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情,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二)教学内容的重要调整修订的重点在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上,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课标(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相比,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即(二)自尊自强中的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2.2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考虑到与小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对于青春期现象,《标准(2011年版)》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因此建议教师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过渡与矛盾心理,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困惑与不适,给学生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自主与向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例如,1.2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意在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一味顺从家长的权威的心理,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鼓励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和交往,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相互

一吃****继勇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