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 第一篇: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急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小结2008年12月16日,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正式启动,为独立设置的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机构。全市医疗紧急救援工作由以市120中心为核心,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3个急救分站为网点的市区院前急救网络和负责各县区院前急救的县区120落地医院共同完成。我市院前急救工作起步较晚,医疗急救网络体系不完善,医疗急救资源不平衡。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成立后并开展了全市急救力量和急救能力调研,调研显现,我市院前急救医疗人才的专业培养和队伍建设非常薄弱。为了进一步了解现状,进而改变现状,2009年9月,在市局的支持下,中心成功承办了“六安市首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全市13支代表队,39名参赛选手进行理论测试、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急救止血包扎等四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本次大赛是我市急救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我市急救事业发展的新起点,通过这次比赛,推动了全市医疗急救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了我市整体急救服务水平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紧急救援的能力,同时也暴露了我市医疗急救技能的差距和不足。院前急救病人病种多样,伤情复杂,病势凶猛,病情多变,且现场不具体不稳定,这就要求急救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全科医学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熟练的现场和车上的急救技能。为解决我市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全市急救水平,2010年11月,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举办了“六安市首届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培训班”,来自全市120名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参加了急救知识培训和急救技能训练。培训班,解读了最新版的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分析了急救心电图和急救气道管理,传授了常见急症的应急处理,统一了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流程,通过了“颈椎损伤的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术、气囊通气术)、外伤止血包扎以及成人经口气管插管”等四项急救技能的模拟强化训练和过关考核,考核合格者获得了我市院前急救培训上岗合格证,省红十字会急救志愿者证和医学继续教育证。这次培训班,规范了急救流程、急救手法和技能操作,学员们的急救技能操作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对现场急救具有很强的指导和现实意义,能更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痛苦。为了锻炼这支队伍,两年多来,中心选拔组队参加安徽省首届驾驶员急救技能大赛、安徽省第二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和安徽省第三届院前急救技能大赛以及六安市反恐突处演练、六安市突发卫生公共事件-食物中毒应急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现场急救能力,检验了我市院前急救队伍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今后,中心还将不断深化急救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培训工作,建立此项培训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院前急救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我市整体急救能力和水平,切实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稳定高效的院前急救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第二篇:队伍建设工作小结上半年队伍建设工作小结上半年,大队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要点和党建工作要点要求,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教育整顿活动和学习杨善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等活动,坚持教育与管理并重,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认真抓好队伍思想状况分析,积极开展交心谈心工作。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和谐了警民关系,确保了队伍健康稳定,为大队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一、主要做法(一)围绕一个中心、明确四条主线,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大队坚持主动走出去、民意请进来的指导方针,将“大走访”开门评警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围绕“工作还坏让群众说了算,人民满意为主要目标”这个中心,放射四条工作主线,即将开门评警与安全宣传相结合,将开门评警与事故案件纠纷化解相结合,将开门评警与创建平安单位相结合,将开门评警与帮扶救助相结合。狠抓落实保障,满怀诚挚敞心扉,虚心约请求评议,脚踏实地抓整改,切实将“大走访”开门评警落到实处上半年,大队4次约请当事人及家属,3次约请违法驾驶员,4次约请其他沿线村寨群众,8次约请沿线2家客运站、10家客运企业,3次约请周边学校工作人员,共约请群众评议评查21次。期间共发放并收集支队、大队、中队各类《开门评警评议调查表》700余份,梳理汇总意见100余条,采纳群众意见10余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整改反馈,共组织回访2次,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和谐了警民关系。(二)扎实开展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教育整顿活动。根据《开展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教育整顿活动实施方案》的部署要求,为认真汲取事件的教训,集中整顿队伍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召开动员大会,制定方案,完善学习计划,建立“三本一卡”,采取集中学习、民警自学和组织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期间,大队每星期组织一次理论学习,以中队为

夏萍****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