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情景教学设计及核心教学问题 第一篇:情景教学设计及核心教学问题硝酸的情景教学设计及核心教学问题根据学生对大事新闻的天然兴趣,通过一段事实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004年7月31日下午,福州市福马路鼓山附近路边,突然腾起红棕色的“浓烟”,带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引起了附近许多居民的不良反应.住在这一带的居民透露,红棕色烟冒出的地方,是一个仓库,仓库里存放着很多浓硝酸。消防队员经过近1小时紧张施救,大面积硝酸泄漏得到控制,四周空气基本恢复正常。据现场的消防指挥官吴发辉介绍,在现场,根据嗅觉判断,“烟”气里含有硝酸。“硝酸是溶解在水中的,所以我们用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让这些腐蚀性的气体沉降到地面,不至于在空气中扩散。”吴告诉记者。控制住毒气后,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大量酸液向大路涌去,流经之处,水泥地面都被腐蚀。消防员紧急调来大量的沙子,在酸液流经之处垒起一个小堤坝,然后迅速运来石灰。险情再次得到缓解。记者在现场附近,遇到了事发仓库的老板马某,已被警方控制。马某说,他不太清楚硝酸的物理化学特性,他原以为用一般的卧罐来装盛这种危险的液体没有问题。事发后他还抱怨:“都怪罐子的质量太差了,怎么就突然裂开了呢?”一位环保人员告诉记者,装浓硝酸的容器不但要耐得住压力,还得耐得住腐蚀,一般的金属根本挡不住这种酸性剧烈的物质。问题一:“根据嗅觉判断,‘烟’气里含有硝酸;用高压水雾来压住并稀释烟气”,通过现场消防指挥官说的这些话,可以看出硝酸具有什么物理性质?问题二:再抢险过程中,运来的石灰起什么作用,体现了硝酸的什么化学性质?问题三:“红棕色的气体”可能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物质,说明硝酸具有什么性质?问题四:“装浓硝酸的容器不但要耐得住压力,还得耐得住腐蚀,一般的金属根本挡不住这种酸性剧烈的物质”,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硝酸对金属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那么硝酸能与铜、铁反应吗?如能反应,产物是什么?课程团队支瑶点评:这是一份非常优秀的教学情景设计,选取的素材来自于真实的新闻事件,贴近核心教学内容。更为可取的是,老师设计了几个核心问题,与提供的素材紧密结合展开硝酸性质的教学。对于学生基础较差的学校,这位老师的设问方式也很值得借鉴,在题干中老师已经帮助学生提取了有效信息,学生的讨论重点集中在对有效信息的分析上,减少了交流讨论的难点。如果对于基础很好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更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寻找有效信息开始。《氨气》的教学设计与核心问题一、主题与背景(1课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都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创新等能力,仍是目前困扰我们教师的一大难题。二、情境描述从氨气的化学式NH3,你能知道氨的哪些性质?提示他们可从化学键理论、分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氧化还原规律等方面入手探究,并尽可能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些性质。从氨气的化学式NH3知,其摩尔质量为17g/mol,,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有同学从化学键的知识推出NH3的电子式为,但分子结构不会分析。我提示N原子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那三个N—H键会不会分布成正三角形,完全对称呢?学生答不会?那请推测NH3可能为极性还是非极性分子呢?我在前面已讲过这个知识,所以学生很容易推出为极性分子。从NH3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可推知NH3有还原性,可与O2、F2等氧化性的物质反应。这时我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规律写出NH3分别与O2、Cl2、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几个性质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老师的引导下能一步步的理解和接受,但NH3还有哪些性质呢?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学生可从配位键的角度来理解NH3与H结合成NH4的过程,从而认识到NH3能与酸反应成盐,进一步认识NH3是碱性气体。我准备了一瓶浓盐酸,一瓶浓流酸,一瓶浓氨水,和红色石蕊试纸。三、核心问题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既然NH3为极性分子,那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何呢?NH3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来证明呢?2.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标况下密度为0.771g/l,所以同学们推出氨气可用收集?3.我提示学生NH3的结构中N原子还有一对电子没有被共用,而H的核外没有电子,当两者相遇时,如何使它们都能达到稳定结构?课程团队胡久华点评:“氨气的教学设计与核心问题”这份作业的教师,充分理解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并将这些教学理念渗透到了具体的教学设计中。例如氨气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核心问题,充分考虑了学生主体性,不是由教师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教师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能动思考。尤其可贵的是

猫巷****熙柔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