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感受数学中的美 第一篇:感受数学中的美感受数学中的美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把数学作为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把数之美、式之美、形之美能够自然地反映出来,发挥数学美内在规律的影响,激起学生数学感知的浪花,让课堂里的每朵浪花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从而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1、挖掘数学美的实体,让学生充分领略数学王国的万千美象。小学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是丰富多样的,都是若能注意挖掘,不仅教孩子们学习数学,而且教他们会欣赏数学,那么孩子们就有兴趣领悟数学王国中的万千美景,不断地探索它的珍宝。小学数学中到处都有让学生感到美妙的实例。自然数1,2,3本身就显示了一种秩序美。回文数232,707,3553,顺读倒读都一样,迸发着对称美的光辉,有的回文数本身蕴含着规律,如11×11=121,111×111=12321,此外大部分数进行“倒序相加”运算,也可得到回文数,如132+231=363;457+754=1211,1211+1121=2332,等等。引导学生做加法运算时,将这些妙趣挖掘出来,学生自然兴趣盎然了。数论里有些数的研粉是十分有趣的,象完全数(如6=1+2+3,28=1+2+4+7+14),亲和数(如220与284)都与因数有关,可在学习因数时引入;回还数组(例如:4921875×1032193=5080324921875;5626×7312=41137312,等等)可以学习多位数乘法时引入。这些内容的介绍,结合课内教材,肯定会把学生引入一个个美好的境界之中,激起思维的浪花,使学生愈学愈爱学。2、对数学教材进行美化整形,使学生处处得到美的感受。数学知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不美而零乱的初级阶段,当数学知识从无序发展到有序,数学美就会立即显现出来。教师应深掘数学教材中的审美因素,特别是那些直观上看起来较零乱的数学问题,应采用审美方式和手段对教材作分合、增删与调整,使其精美,使学生处处能够看到数学美的光辉。我们随意做几个减法题:523-325=198,751-157=594,815-518=297,学生自然不会想到其中有什么精彩之处,但当老师引导学生寻找这类求差结果的规律时,学生就会发现每一个差与9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位数肯定是9,而百位与个位合成两位又总是9的倍数,这种现象是否具有一般性呢?其中蕴含什么规律呢?学生在探索后一定会发现数学的统一美在闪耀。3.创设优美的思维情境,深化数学美的感受。尽管数学美比较内在、含蓄,但只要潜心组织好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优美的思维情趣,就能把数学美的琼露提炼出来,学生自然会主动吸取。数学游戏活动也是十分丰富的,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能把各种游戏创造性地应用在所教的教材之中,如猜数游戏,数学谜语,诗歌命题,接力竞赛,数学小品,表演应用题,开数学医院,打数学扑克等,这些活动本身是十分有趣的,再加上内含的数学妙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在美的情境中获得了数学知识。总之,数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数学知识,还需要丰富的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第二篇:中美数学问题解决案例比较中美数学问题解决案例比较赵小云(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浙江杭州310036)[摘要]近年来,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都十分重视“问题解决”,把它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在此,通过对两国同一数学内容的问题解决教学案例进行比较,分析各自在教学目标、教学引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对指导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具有参考意义.[关键词]教学案例;数学问题解决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67(2007)05-0079-04作者简介:赵小云(1962-),男,浙江东阳人,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副教授、硕士.一、问题的提出从80年代美国提出问题解决至今,我国学者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包括理论探讨、实施细节、方法策略、评价标准,等等,但对其跨文化比较研究还十分欠缺.对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个性与共性进行比较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问题的所在.同时,通过比较研究,突现出我国在数学问题解决教育中的特点、长处及所取得的成就,向国外介绍我国的数学教育成就和经验,共同提高国际数学教育水平.本文以相似三角形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二、两国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案例及其比较分析(一)教学目标的比较与分析我国的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直接、间接以及综合运用方法;(2)了解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问题的类型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1]美国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建立新的数学知识———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2)针对课堂

努力****冰心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