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感染科护理常规 第一篇:感染科护理常规胸腔积液(一)评估要点1.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面容、口唇、指(趾)端皮肤颜色等。2.观察胸痛、胸闷情况有无改善。3.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二)护理要点1.给予舒适体位,如抬高床头,半卧位。2.必要时给予吸氧。3.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增加肺活量。4.协助医生抽胸水,做好抽胸水后的护理。5.遵医嘱给予抗结核、抗炎治疗。(三)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注意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2.指导患者避免剧烈咳嗽。3.指导患者坚持有规律的长期服药,定期复查肝功、胸部拍片。4.预防呼吸道感染。第十二节感染科疾病护理常规感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评估要点1.观察热型。2.观察皮肤、粘膜、皮疹情况。3.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4.评估全身毒性症状。5.评估心理状态及有无护理风险。6.观察生命体征及腹围、体重、尿量。7.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二)护理要点1.按一般患者入、出院护理常规。做好消毒隔离工作。2.准确执行医嘱,及时完成各项治疗和护理。3.根据症状实施各项护理措施。4.做好心理护理。5.严格遵守《感染性疾病防治法》。(三)指导要点1.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2.指导合理饮食,以易消化、高热量、富含营养的饮食为宜。3.指导用药注意事项。4.宣传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消毒、隔离常识。5.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提高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一)评估要点1.评估生命体征情况。2.评估皮肤、口腔和生殖器黏膜的情况。3.评估心理状态及护理风险。4.观察患者神志、性格、行为有无异常。5.评估患者自理程度。6.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二)护理要点1.心理护理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易消化饮食。3.症状护理:(1)呼吸困难者,给予半卧位或卧位,及时吸氧;(2)痰多粘稠,遵医嘱给予雾化、吸痰;(3)发热患者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4.自理缺陷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安全护理。5.做好消毒隔离及标准预防工作。(三)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双向防护措施。2.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3.告知患者坚持治疗,定期到医院复诊,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病毒性肝炎(一)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情况。2.评估患者食欲及有无消化道症状。3.观察患者皮肤、粘膜情况。4.评估心理状态5.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6.观察患者有无水肿及尿色、尿量、体重情况。(二)护理要点1.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2.对症护理:(1)恶心、呕吐按恶心、呕吐护理常规护理;(2)发热按发热护理常规护理;(3)皮肤黄疸、皮肤瘙痒给予对症护理。3.药物治疗的护理。4.做好隔离:甲、戊型消化道隔离,不少于30日;乙型血液隔离至临床痊愈。5.心理护理。(三)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2.指导饮食。3.指导患者病毒性肝炎的休息与活动原则。4.告知患者戒酒限烟。5.告知患者药物服用注意事项,定期复查。肺结核(一)评估要点1.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血氧等情况。2.评估咳嗽、咳痰及痰的色、量、性质及粘稠度3.有咯血患者,评估咯血的症状和表现。4.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程度。5.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6.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二).护理要点1.结核活动期酌情适当休息或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2.心理护理。3.给予呼吸道隔离。4.做好症状护理(1)高热按高热护理常规护理。(2)憋喘可吸氧,胸痛卧于患侧。(3)咯血患者按咯血护理常规护理。5.监督患者按时服药。(三)指导要点1.指导患者疾病的传播途径,日常生活的隔离方法。2.指导饮食。3.告知患者坚持按时服药的重要性,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4.定期复查。流行性腮腺炎(一)评估要点1.评估体温、脉搏、呼吸、神志变化。2.评估腮腺肿胀程度。3.严密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二)护理要点1.做好呼吸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2.卧床休息到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3.对症护理(1)高热给予高热护理常规。(2)疼痛给予局部冷敷或中药患处涂抹。(三)指导要点1.指导家长做好隔离,分泌物及用具的消毒。2.指导家长减轻疼痛的方法。3.教会家长相关并发症的知识及观察的方法。感染性腹泻(一)评估要点1.评估生命体征、皮肤颜色和温度情况。2.观察患者意识和表情。3.观察大便的次数、量、性状和颜色。4.评估患者自理能力、程度及有无安全风险。(二)护理要点1.症状护理(1)高热:按发热护理常规。(2)腹痛剧烈:遵医嘱给予解痉药。2.做好基础护理和安全护理。3.做好肛周皮肤护理。4.遵医嘱及时给予输液治疗。(三)指导要点1.指导饮食。2.告知患者发病的原因及预防方法。3.指导良好的卫生习惯。4.指导患者分辨脱水及防治

Wi****m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