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戏谚与戏曲文化 第一篇:戏谚与戏曲文化戏谚与戏曲文化戏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演出的基本特点是特定的空间性与虚拟性。在汉语熟语中,产生了一大批表现“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行业的熟语——戏谚。狭义的戏谚是指划定在戏曲范畴内的一种行业熟语,一般不包括由戏曲引借提炼而来的通用熟语。广义的戏谚又称戏曲熟语既包括谚语,也包括俗语、惯用语、歇后语,它们一般都具有通用意义、抽象概括意义。戏谚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概括了丰富多彩的戏剧生活,全面反映了戏曲的形制、艺术特点及戏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表演有角色之分,戏谚有行当之论。记录反映戏曲角色行当特点的戏曲熟语“要吃饭一窝旦,要砸锅花脸多”,意为旦角戏多,票房价值高;花脸戏多,不受观众欢迎,票房收入少。“青衣两手交,闺门目下瞧;武旦风摆柳,窑旦手插腰”,指述角色常常采取不同的体态来表现各自的性格。中国戏曲在人物造型、装扮方面很有讲究。“一扮三像”(像形、像神、像戏情)、“早扮三光,晚扮三慌”即为表现扮装的熟语。此外,“开口神气散,舌动事非生”,告诫演员在后台扮装时,以不闲聊为好,保持饱满的精气神,以便把戏演好;“热不死的花脸,冻不死的花旦”,说的是花脸的扮装相当复杂厚重,所以脸演员要有耐热的功夫,花旦为了展现苗条身材,动作灵活,虽是严冬,也只能着单薄的戏装,所以花旦演员必须有耐寒的意志。我国传统戏曲对演员在剧中扮演的角色所穿的服装(行头)是有严格讲究的,如京剧戏谚强调“宁穿破,不穿错”。戏曲人物都有脸谱,脸谱标志人物性格。戏谚“十八棚头做够透,红忠白奸乌面直”,意为梨园戏十八出都演完了,总是忠臣红脸,奸臣白脸,好汉黑脸。但戏中人物完全脸谱化就没了个性,所以戏谚又强调“死练功,活角色”、“要一人千面,不要千面一人”、“千人千面,万人万相”等。这些戏谚反映了戏曲表演中面具化妆和涂面化妆的艺术特点。音乐与伴奏在戏曲演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每个剧种在唱腔、曲牌、锣鼓等方面,都有一套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有关伴奏的熟语有:“文场伴歌,武场伴舞”、“词不够,锣鼓凑“胡琴要响,保调托腔”、“分唱腔,七分伴奏”、“锣鼓未响,且莫开场”、“半台锣鼓半台戏”、“一台锣鼓半台戏”、“三分锣鼓,七分唱”、“七分锣鼓,三分唱”,说的都是锣鼓演奏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戏曲剧种很多,除京剧外,还有中国戏曲之母昆曲、晋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性戏曲剧种也有各自的戏谚。如,潮剧戏谚有“棚顶做戏棚下有”、“无丑不成戏”;豫剧戏谚有“高腔打凉壶,一腔遮百丑”、“擒字如擒虎,每字圆如珠”;晋剧戏谚有“宁肯挨一顿顶门棍,不要误了天贵旦的血手印”、“看了万人迷,一辈子不用娶婆姨”等。戏谚总结了戏曲演出的许多艺术规律。如“上台忌三脸:鬼脸、死脸、一幅脸”、“一戳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坐一蹿,顾到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爱看”说的是演员的举动招式。“字不清,唱不明”、“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说的是吐字。“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说的是节拍。“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说的是行走圆场。“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手到眼到,眼到手到”、“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文不温,武不躁”、“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掌如瓦抵,拳如卷饼”说的是表演技巧。在戏曲演出中,对于较为复杂讲究的艺术手法,戏谚往往用深人浅出的精练语句就概括清楚了。由于戏曲的形式和戏剧种类的俗文化性质,所以戏曲熟语源于生活,由人民群众创造,因而它具有鲜明的通俗性和口语性。戏曲熟语的的语句自然、平实无华,大都直接采用白描手法,不加任何修饰,使用起来,倍感流畅,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像“重打锣鼓重开张”、“当面锣对面鼓”、“锣鼓长了没好戏”、“锣齐鼓不齐”、“三个女人一台戏”等俗语,与戏曲相关的歇后语,如“戏台上姿亲——欢乐一时说一时”、“戏台上喝彩——自吹自擂”、“戏台拜堂——假夫妻”、“戏台上的大秀才——步步转文”、“戏台上的皇帝——威风不了几时”、“戏台上得子——空喜欢”、“戏台下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唱戏的却了装——原形毕露”、“戏台上跑龙套的——瞎咋呼”、“戏台上的柱子——主角”、“唱戏的没主角儿——胡闹台”、“苏三上公堂——尽说实话”等更是为百姓耳熟能详,津津乐道。总之,戏曲熟语大都是人民大众的口语,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被人们广泛使用。戏曲熟语是语言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对这样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我们应该予以特别关注并且不断发扬。第二篇:中原戏曲文化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8日讯大河网-大河报报道:河南是戏曲大省,剧团和从业人员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新世纪10年,河南戏曲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实现了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四连冠,扩大了河南戏曲在全国的影响力,河南戏曲创作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

An****70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