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的母亲讲课稿 第一篇:我的母亲讲课稿《我的母亲》讲课稿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由孟郊的《游子吟》导入课题。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它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中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二、了解胡适胡适,1891~1962,原名胡嗣糜,字适之,近代史上名符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对于中国新文学运动,胡适是最重要的启蒙人。早在民国六年一月,他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当时文学的八个主张,也就是后来的八不主义。三、导入从刚才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胡适的确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那么,胡适的母亲是如何教育出这样一个优秀的儿子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疑问,一起走进课文吧!四、整体感知下面我们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感受我们会说这是一个样的母亲?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1严厉对我的管教(教之严):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2、温和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3、刚强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四、深入探究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作者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怀念、感激、敬爱。)“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的用舌头舔我的眼病。”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五、拓展延伸母亲是平凡的,她每天所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点滴中渗透了无私的爱,现在,想一想自己的母亲她有什么事最让你难忘呢?我们对母亲表达过我们的爱吗,我们如何表达我们的感激呢?(学生思考体会交流)第二篇:我的母亲讲课稿我的母亲胡适[教学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教法学法]反复诵读,进行合作式、研究式学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学者的母亲,看看这位母亲给孩子的是什么?感动你的是什么?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三、教师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方面作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边听读,边思考:1.本文回忆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5节)(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6节)(3)我说轻薄话,母亲重重责罚我──教之严。(7节)(4)新年之际,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8节)(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9-11节)(6)听了五叔的牢骚话,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12节)2.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3.质疑、解疑:(1)母亲的为人处世对作者有哪些影响?(13节)(2)课文前三段看似与写“母亲”无关,为什么还要写?(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的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师生共同明确答案。(1)我学到了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优秀品质。(2)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征和童年生活,既写了同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对教育一个人性格

一条****涛k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