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美文 第一篇: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美文一盛夏时分,喜欢在屋内小坐,或看书,或练字,或与心灵对视。午后晴光,院外的小雀有一声没一声地啁啾,我在屋内听着,只觉心弦被轻轻拨动,身心安顿其中。友人发来一张旧瓷图片,瓷上是寒枝冻雀,雀儿仰头欢唱的模样煞是生动可爱。友人的一句“旧瓷之美,就美在冻雀有着自己心灵的坐标”,使我陷入了沉思——拥有自己心灵坐标的雀儿?细看旧瓷——枝上的花朵早已凋落,叶瓣已由青转呈淡黄,想是进入了深冬时分,雀儿怕是一时觅不着食,却仍是满心愉悦,于光秃的枝头上仰头高歌。我坐着,顿然深知其好。二恍惚间,想起昔日经过的一家玉器店,店主是位三十来岁的青年人,常于店内一角安静雕刻玉件。店主在雕刻的同时,还为众人讲解玉石的知识。第一次听店主讲解玉石的鉴别方法,他拗口的发音令我感到诧异。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与店主闲聊起来,方知店主自小患有语言障碍。店主淡淡地说,自己苦练多年才学会发音,而与旁人不同经历的他曾经为此不敢轻易见人,而后性格愈加封闭。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玉石雕刻师傅告诉他:“人只有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才是活出真正出彩的人生。”从此,他试着走进人群,跟玉石雕刻師学会了手艺,也懂得感恩,把自己的知识无私分享予人,无偿帮助社区老人保养玉器,自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喝彩。临别时,店主说:有时适当的沧桑和遗憾,或可令人找到生命中更美的风景,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三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遭遇生活的变故后,并不因自身的残疾而自卑。十二年来他在村里承包鱼塘只为了养鹅,而他养的4000多只大大小小的鹅,也成就他“鹅司令”的美名。老人休息时,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前来慰问,一旁的鱼塘里,有的鹅在戏水,有的在互相追逐。老人眼神坚定:“虽然我的腿有残疾,但只要我还能动,就会坚守这片鱼塘。”我想起苏东坡的名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是的,即便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坦然之心却令人在无边的黑暗中寻得光明,觅得心安,拥有心灵的随喜。四夜读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其中一句话:“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书中说,“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这样的人才能找到令自己沉浸其中的乐事。或许我们时常感受到的苦痛,不在于生活中的烦恼多于幸福,而在于尚未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没有用喜欢的事情去滋养心灵,如冻雀、如玉石店主、如养鹅老人般去开启智慧心、感恩心、随喜心。愿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修炼好内在的自己,找到自己心灵的坐标,拥有坚实的自我以及勇气、希望与光明的力量。如此的一生,自是耳边常伴有花香,清风白云住心头了。第二篇:找到自己美文摘抄能够坚守自己内心的人,会拥有一个更完美的世界有必要认识两位古人。一位叫公子札。是春秋时吴王寿梦的四儿子,照旧礼,我们尊他为季子。这一天,他奉命出使鲁国。途经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款待。席间徐君看中了季子的佩剑,季子便有心将剑送给他作纪念。可是,这是出使前吴王赐给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作为使臣的象征。现在自己的出使任务还没有完成,还不能把剑送给别人。但他心里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等到他出使回来,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子黯然长叹一声,当即,摘下佩带的宝剑,就要交给徐国继任的国君。随从的人纷纷劝阻说,不可以啊,这是吴国的国器。怎么可以随意赠给别人呢。季子说,你们不知道,其实早在出使鲁国之前,我已经在心里把这把宝剑许给了徐君。如果仅仅是因为他死了,我就不把剑交出来,就是在欺骗自己的内心。因为吝啬一把宝剑,而去欺骗自己的内心,不是君子所做的。然而,继任国君还是不敢接受季子的剑。季子为了兑现心中的诺言,竟然亲自跑到徐国国君的坟墓边,把剑挂在了坟前的松树上。另一位,叫许衡,元朝人。许衡年轻的时候,曾因战争,随一伙人逃难到河阳这个地方。炎炎夏日,大家口渴难耐。恰好,路旁有一棵梨树。众人看到后,争先恐后地去攀摘,纷纷抢梨解渴,唯有许衡端坐在树下,不为所动。大家都觉得纳闷,问他原因。许衡说,这梨子不是我的,我自然不去动。人们听后,都笑了,说,世道这么乱,这树早已没有了主人,都什么时候了,还什么你的我的,赶紧摘个解解渴吧。哪料,许衡说:梨树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了吗?好一个“我心有主”,好一个“不欺心”!这两个古人的故事,我不是一天读到的,然而,却给了我相同的感受:云波诡谲的世界,因为他们,而一下子变得天朗气清,一下子变得风烟俱净。是啊,这个世界复杂,其实只是人心复杂;这个世界丑陋,其实只是人心险恶;这个世界阴暗,其实只是人心狡诈。所以,心是菩提,亦是魔障。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随心动,一切皆附心往。若当世之人,都可以像季子和许

书生****22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