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 第一篇: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2016年10月26日扬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制定2016年12月2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河道管理,发挥河道综合功能,保护城乡水生态环境,保障防洪、灌溉、抗旱和供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包括湖泊、水库、人工水道、行洪区、滞涝区)及其配套工程的管理。湖泊、水库、航道的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河道管理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河道管理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全面落实“河长制”。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本区域内的水安全、水环境负责。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管理委员会、生态科技新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理委员会)按照职责权限负责本区域内河道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辖区内河道管理工作。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河道整治、运行、维修、养护、保洁等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资助、投资等方式参与河道管理。第六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主管机关。发展和改革、公安、财政、国土资源、规划、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林(渔业)、环境保护、旅游、文物等主管部门和市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河道管理相关工作。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河道管理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守河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鼓励村(居)民委员会将河道管理义务纳入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引导村(居)民自觉维护河道环境。对在河道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给予表彰、奖励。第二章管理职责与规划第八条市域内河道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2─制,除国家和省管理的河道外,划分为市管河道、县管河道和镇村河道。市管河道为市域内重要的县际边界河道、跨县河道、市中心城区河道。市管河道名录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县管河道和镇村河道名录,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河道名录应当包括河道名称、起止点、河道长度以及水域面积、主要功能、日常管护单位等内容。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高邮河湖调度闸、瓜洲闸、泗源沟闸等闸站,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水情调度。第九条跨行政区域的河道管理,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河道管理的统一标准,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对管理中出现的责任争议协商不成的,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予以明确,提出解决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第十条流域性、区域性等国家、省管河道的管理范围,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市管河道管理范围划定如下:(一)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两岸堤防以及护堤地,护堤地有规划控制线或者征地红线的,依规划控制线或者征地红线确定,但是护堤地范围不得小于十米。处于城镇段的河道(段),在确保防洪安全和符合城─3─市规划的前提下,其管理范围可以作适当调整,但是护堤地范围不得小于五米;(二)无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水域、沙洲、滩地以及河口两侧五至十米,或者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设计洪水位确定;(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河道,按照城市片区水系规划,河道管理范围为规划河口外两侧各不得小于五米。尚未编制城市片区水系规划的,管理范围为水域以及现状河口外两侧各十米。县管河道和镇村河道的管理范围,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第十一条市管河道日常管护除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外,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委员会负责。管护责任划分由市管河道名录明确。县管河道日常管护由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镇村河道日常管护由河道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做好河道日常管护的监督、检查、考核工作。第十二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委员会应当组织河道保护、整治、利用的调查和评价,建立并完善河道登记制度和管理信息系统。第十三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委员会对县管以上河道应当设置河道及其配套工程的界桩和标识牌。标识牌应当载明河道名称、河道管理范围以及相关管理要求等事项。─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损毁界桩和标识牌。第十四条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划要求,定期对水功能区水量、水质进行监测,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书生****a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